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古玩百科:张大千作品《竹溪六逸》

时间:2021-09-07 11:45:09 来源:

张大千作品《竹溪六逸》

张大千1939年作竹溪六逸图立轴

1.jpg


竹溪六逸,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人的一个经典而理想的话题。
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常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世人仰慕他们,尽管总是觉得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他们有着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性之所至,高风绝尘。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骜不驯,放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那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商山四皓、竹溪六逸、竹林七贤、饮中八仙等等—以数字冠名而得以传名千古,是中国文艺史在书写时的一个特色;而以此作为创作的最佳题材,一直是人物画家的愿望,但是要想在画面上满意地来实现这种愿望,则并不那或容易。

这张《竹溪六逸图》,大千先生作于己卯(1939年),时年41岁,正是他居住青城山期间,多有闲暇,游目骋怀,笔墨有所寄寓。此作无疑是张大千的一张代表作,它有很好的收藏记录。这张画,是他的倾力之作,在画面上,除了必须出现的“六逸”之外,还有一个侍砚童子,一共七个人。比起经常可见的一两个人物的画作来,此作要复杂得多,花费力气要大得多,因为画面上的这些人物要分别交代清楚,而且周围环境、竹林背景、溪水映带,均需有所关联,相互照应,一团和气。此作虽然仍然是张大千自己的路数,但取法颇高,这在画中的题字中可见端倪。所谓“拟李伯时复勾法”,李伯时,即北宋画家李公麟(1049-1106),号龙眠居士,好古博学,法书名画一览便悟前贤用笔之意,作书于规矩中见飘逸,有晋人风度,而尤能书画相通。善画人物与马,能分别状貌,具体而微,用笔洗练,神采焕发。

苏轼称赞他说:“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李伯时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采照人。张大千的画风,大致可分为古典期(60岁前)、转变期(60-70岁)和高峰期(70-84岁)。他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习、临摹、仿作,所以其画风也先后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创泼彩画法,乃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法兼揉西欧色光关系,墨彩交辉幻化,“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奇伟瑰丽,意境空灵。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等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则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作为中国近代最具世界影响的国画大师之一,张大千先生的画作历来为藏家所青睐,价值颇昂,而《竹溪六逸图》这样的精品杰作,则尤为难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