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李在的《琴高乘鲤图》
李在的《琴高乘鲤图》
明朝建立后,被元朝废止的画院得以恢复;到明宣德、成化时期,画院达到鼎盛。李在是宣德年间画院里的一位著名画家。在他仅有的几件传世作品中,《琴高乘鲤图》(见图)是极具代表性的一幅。
《琴高乘鲤图》描绘的是琴高乘鲤的神话故事。根据《列仙传》记载,琴高是战国时赵国人,擅弹琴,有长生之术。他曾遁入涿水取龙子。临行时,他与诸位弟子约期相见,并嘱咐他们在河旁设立祠堂,结斋等候他复出。到了约定日期,琴高果然乘赤鲤从水中出来,在祠堂待了一个多月,又乘鲤入水。画面表现的正是琴高辞别众弟子乘鲤而去的情景。
《琴高乘鲤图》为绢本,设色,纵164.3厘米,横98.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代表了李在典型的山水画风格,也代表了明朝前期院体山水画的典型样式。首先,从表现题材来讲,此图以琴高乘鲤的神话传说为题材,颇为通俗。明初,这种描绘通俗题材的作品较多,体现的是一种平民化的审美取向,不同于元朝文人抒发性灵的作品,这与明朝皇室的爱好、习尚不无关系。其次,由章法而言,此图取北宋全景式构图,体现了明朝前期画家力求恢复宋朝院体画风的意向。画幅上、下两部分分别为远山、河岸,中间是一片云湖,类似于倪瓒“一水两岸式”的构图,可见画家借鉴了倪瓒的构图方式。画家在借鉴倪瓒构图模式的基础上,又对所绘景物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安排:将树石与远山置于画幅边缘,中间留出大片空白,既突出了主题,又增强了天和水的宽阔感。琴高乘鲤回首的姿态与岸边弟子们揖手相送的姿态相呼应。乘鲤将入水中的琴高似乎被揖手相送的弟子们的深厚情谊深深感动。时空此时犹如停滞了一般,他与弟子们这种顾盼之情构成了画面的主题。树木和人物的衣带都被风吹向左侧,有一种动态感。画家把风吹的方向表现得与琴高前行的方向一致,将观者的视线引到画面的中心人物琴高身上。这些都体现了画家布局的巧妙与匠心。画面上,波涛汹涌,狂风乍起,云雾弥漫,渲染了仙人遁逸时的神秘氛围。再次,从笔法方面来说,山石的皴法融披麻皴、解索皴于一体,并加以变化,用笔劲疾、灵动,有一种跃动感;树木用笔刚劲、设色简淡、格调爽朗;人物用线劲挺、流畅,神态生动;中间的水纹宗法马远的《水图》,但又与画面整体极为和谐。画面墨色的浓淡对比强烈,笔法精纯熟练,意境明朗润泽。最后,从题款、钤印方面来说,此图署款“李在”,钤“金门画史之章”朱文方印,且位置不明显,没有题诗,这或许与李在身为宫廷画家有关。通常来说,宫廷画家是很少在画中题长跋或将自己的题款放在显著位置的。
纵观《琴高乘鲤图》,笔墨浑厚质朴,格调爽朗明快,富有动势。这种绘画风格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有鲜明的时代性。明朝初建时,恢复了被元朝打破的汉家风尚,这在绘画领域中体现为模仿宋制、重建画院。明朝画院推崇浑厚、刚劲、质朴的画风。《琴高乘鲤图》正体现了这种风格。无论是笔墨的运用,还是表现形式,此图都没有跳出宋人院体画的窠臼,这与当时身为画院画家的李在的境遇大有关系。明朝建立之初,虽然重建了画院,但画院画家的地位已不能与两宋时相提并论。而且,明朝院体画家所受到的限制比普通画家多,所受到的精神压力也大。他们在创作中大多谨小慎微,几乎不敢打破明朝画院的绘画模式。然而,李在却成功地将两宋院体山水画法融为一体,确立了他在明朝前期院体山水画中的地位。
作为明朝前期院体山水画家的代表,李在在《琴高乘鲤图》中展现了自己对两宋院体画风融会、继承的成果。他以巧妙的构思将琴高回首的惜别之情与乘鲤化仙的意象自然地融为一体,实属难得。
明 李在 琴高乘鲤图 绢本设色 164.2x95.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李在《琴高乘鲤图》取材于“琴高乘鲤”的神话传说。这个故事记载在《列仙传》里。
相传战国时,赵国有个名叫高的人,因为他的琴弹得很好,人们便称他为琴高。
琴高曾经做过宋康王的门客,为宋康王操琴。宋康王死后,他便到全国各地漫游,传布道家的长生不老的仙术,不少想修道成仙的人,纷纷拜在他的门下。他在冀州和涿郡一带漫游了二百多年,收的弟子有好几百人。
传说有一天,琴高和众弟子告别外出。弟子们问他去干什么,琴高说:
“我要到涿水中去捉一条龙子作自己的坐骑。”
“龙子是什么东西,是龙的子孙吗?”一个弟子问。
“龙子是赤色的鲤鱼,它如果跳过龙门,就成为龙了。你们在我去后,都要斋戒沐浴,等候在涿水旁,并给我造好一座生祠,等我乘鲤回来。”
琴高说完,便向涿水走去。他来到涿水岸边,纵身跳进了水里。他的弟子们便按照他的吩咐,在涿水旁建造了一座“琴高祠”,并斋戒沐浴,虔诚地等待琴高回来。
他们等呀等,等了不知道多少天,只听河水“哗”的一声响,便看到琴高乘着一尾赤色的鲤鱼,钻出了水面,径直向岸边的生祠飞去。
进了祠堂,琴高端坐在接受供奉的位置上,接受众弟子的参拜。众弟子对琴高高明的仙术佩服得五体投地。没多少时间,这事哄动了附近州郡,每天从各地赶来看的人有一万多人。
这样过了一个月,一天清晨,琴高又乘着赤色鲤鱼,飞入了涿水,从此再也没回祠里。
后来,“琴高乘鲤”这一典故,用来写登仙生活;用“琴高、琴高鱼”等指鲤鱼或登仙之物。
李在《琴高乘鲤图》表现琴高辞别众弟子乘鲤而去的情景。琴高乘鲤返回水里,众弟子长揖相送的情景。其画场景壮阔,气势磅礴。师徒依依惜别,姿态各异,神情激昂。呼啸的长风,腾涌的烟涛,也好似都在为这位壮士送行。而这种动荡的氛围,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神秘色彩,也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心境及相互间的深厚感情。其画法兼工带写,笔势秀劲飞动,墨色浓淡有致,是一幅情韵高亢,而优美动人的作品。
李在《琴高乘鲤图》布局构思精巧,琴高跨鲤背回首眷顾的姿态,与岸边揖手相送的弟子们顾盼呼应。波涛汹涌,狂风乍起,云雾弥漫,用以渲染仙人非常递逸时的神秘氛围。景物的配置颇具匠心,树石和远山处于画幅的边缘,中间留出大片空白,既突出了主题,又显得天、水的宽阔。山石皴法融合披麻皴、解索皴为一体,加以变化,笔势劲疾,富有动感。墨的浓淡对比强烈,淋漓尽致。综观全图,笔墨精纯熟练,格调爽朗明快,属明代“院体”风格。
李在(1400—1487),明代画家。字以政,号一斋,莆田(今属福建)人。据《李氏世系通考》族谱,李在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之子李元祥的第三十三世裔孙。迁云南,后召入京。宣德(1426—1435)时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待诏入直仁智殿,为金门画史。是宣德时期宫廷画院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自戴进以下一人而已。《名画录》卷二记载:“李在,字以政,莆田人,迁云南。宣德间被征,精工山水,细润者宗郭熙,豪放者宗马、夏,人物气韵生动,名倾一时。”其山水仅略次于戴进,戴进被排挤出宫廷后,李在堪称宫廷画手第一。山水细润处近郭熙,豪放处宗马远、夏圭,多摹仿古人,笔气生动。日本著名画僧雪舟,曾向他学习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