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高小岩,高篪-书法赏析
青岛,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旅游城市,那里有被专家称为“最具有海洋特色”的海底世界,有八大关风景区,有崂山、栈桥、海水浴场……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这些,而是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家、山东省和青岛市书协名誉主席、现年88岁的魏碑大家高小岩和他的书法艺术。
近日,我专程到青岛拜访了高老,并观看了在青岛市博物馆举办的“高小岩、高篪父子书法展”,让我终于一圆三十多年未曾实现的拜师梦。我从上世纪70年代就迷上了书法,十分喜欢隶书,对魏碑更是比较偏爱。那时,我在书店里买不到什么像样的字帖,只好到处去借。有一次,我偶然在一位朋友那里见到了一本《美术字选编》,里边有用魏碑写的毛主席语录数则,虽然是印刷品,但我仍然能够感觉到书者用笔严谨,字迹古朴拙厚,结体平中见奇,极富金石韵味。朋友见我对那本书爱不释手,就说:“既然你喜欢,就送给你吧。”
就这样,一本《美术字选编》陪伴我十多年,那里边的魏碑字体我临写了无数遍,后来几乎都清楚地记在了脑还里,可就是不知道那些字是谁写的,因为那时候的很多书法作品在公开印刷出版发行时都不署名。时过境迁,这本小册子虽然不知所踪,但我对里边的魏碑书法却记忆深刻,只是那个缠绕在我的思绪中的疑惑一直无法解开——这么好的字究竟是谁写的?我跟随学习十多年的“老师”到底是谁呢?久梦必有圆梦时。今年5月的一天,我翻看当天的报纸,一下子惊呆了——报纸用两个版面介绍了青岛市的老书法家高小岩的艺术生涯,还刊登了高老的八幅书法作品,大部分是魏碑和隶书,全是我既喜欢又熟悉的面孔。
我一口气读完了高老的艺术简介和相关的评论文章,心中窃喜不已:高老就是我寻找了三十多年的老师!也真是有缘,当我按照报纸上提供的联系方式给高老打过电话去的时候,接电话的是高老的女儿,而且她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6月2日,“高小岩、高篪父子书法展”将在青岛市博物馆举行。在电话里,她盛情邀请我参加书法展的开幕式和关于高老书法艺术的研讨会,我高兴万分,当即就答应下来。6月1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坐上了从河南周口发往青岛的汽车。次日一大早,我就到了青岛博物馆展厅前,这时候,参观者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见到高老,我们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互相问候,一起合影,畅快地聊天。在接待室等候的时候,当听说我是专程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赶来观看书展时,大家都说我是“追星族”,青岛市书协的领导和书法界的同仁们还热情地给我斟茶让座,并非常客气地给我送上一本专为这次展览而出版的《高小岩、高篪父子书法作品集》。
我忙不迭地道谢,还介绍说自己是从淮阳来,淮阳就是古陈州,是人类始祖伏羲氏建都和长眠的地方,并欢迎大家有机会到淮阳去作客。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开幕式开始后,我作为唯一一位外省籍的代表走上了贵宾席。在主席到台上,我看到的是无数友好的面孔和灿烂的笑容,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有缘千里来相会”的美好意味。开幕式后,我跟随着潮水般的人流,从一楼转到二楼,又从二楼转到一楼,反反复复地把两个展厅里展出的书作看了个满眼,最后仍不过瘾,干脆又用照相机把全部的展品都拍摄下来。
这次书法展名为“华夏魂”,共展出书作二百多幅,文字内容从“八荣八耻”开篇,更广泛地包括了孔子、老子、屈原、孟子、荀子、颜真卿、诸葛亮、范仲淹等人的宏论;书体上以魏碑、隶书为主,还有楷书、篆书、行草。而且,展品形制也很丰富,有中堂、条幅、对联、条屏,也有斗方、扇面、横幅,有不足四尺的小品,也有超过两丈的巨制,都十分讲究,可以说件件都是精品。更让我感到十分羡慕且无比欣慰的是,今年58岁的高篪兄书业有成,很全面地把高老的书艺继承下来。在高篪兄的书作中,高老的风格和神采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对此,不少观者赞不绝口,高兴地说:“高门后继有人了。”看完展览,我又参加了关于高老书法艺术的研讨会,认真倾听着大家对于高老书法艺术的评价,自觉又增长了不少见识,也对高老有了更深的了解。午餐时,我又一次来到高老面前,老人答应次日上午在家里接待我。第二天,我去拜访高老,知道老人喜欢戏剧,我就特意带上了那套专门从家乡带来的河南电视台录制的《河南戏剧小品专辑》。不出所料,高老对我的这份“见面礼”非常感兴趣,边说河南戏剧,边谈河南书法,还跟我谈起了自己从事书法创作近八十年的艰辛和欢乐。
1919年3月,高老出生在山东潍坊,九岁时即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习书法,而后很少间断,其间饱尝艰苦,幸而终有所成。他习书的信条是“立志不随流俗转”、“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少年从未改变过。1995年至1997年,高老以四种汉隶书写完“四书”,其中《论语》全卷被曲阜孔子博物馆刻石立于“论语碑苑”;1989年,高老又以魏碑为体为曲阜孔庙重修孔子事迹图书写图解3000字,于1995年镌刻立石,其原稿也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
说话间,高老拿出他珍藏的《高小岩书孔子事迹图》,非常认真地在扉页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后把书赠送给我。然后,他非常耐心地给我讲了自己多年学书的经验和体会,并当场为我示范。他说:“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顺乎自然,最终才能水到渠成,自出新意。急功近利,猎奇斗怪,只能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若无坚实基础,怎能树起万丈高楼?”他还对我说,书法家必须重视字外功夫,读万卷书则学富,行万里路而识广,书品与人品也必须相辅相成,要达到德才兼备,这才叫“人高品自高,心美字更美”。在高老的书房里,至今还悬挂着高老的父亲高香岩生前书写的一副隶书对联,联曰:“汉壁秦璆千岁品,光风嘉月四时春。”
从这副对联,从青岛市博物馆举行的高老父子的书法展,我看到了高家三代人之间的书法情结,也看到了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诚挚爱和美好期盼。青岛拜师,翰墨传情,我大开眼界,受益非浅。我不但有幸亲受高老的教诲,还得到了高老的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