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书画展览:笔墨非主流

时间:2021-09-15 11:45:05 来源:

笔墨非主流

每一个朝代都有一批密切关注书坛动态、积极参与书坛活动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家。《书史》曾经这样刻画这些人:“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行为如此,可能所有人都不禁要问:自己的审美立场如何建立?不过,这些人的举动却如同一个晴雨表,随时映现出书坛、政坛的起落卷舒。他们在紧跟时势潮流的同时,投入了效仿的精力和时间,形成一股潮流,即所谓流行书风是也。这些人成为显耀于外的书家,由于善变、善追随而得一时之名。

每一个朝代也有大量的书法家是隐于幕后的,除了没有施展技艺才华的舞台之外,还有其个性上的原因:无意于外耀锋芒、显山露水,无意于近魏阙而远处江湖,只把书艺当作陶冶性灵的形式,与世无争,与人也无争,不追逐时髦书风,不留意书法世态,只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感觉来进行,渐渐地就离书坛远了,离主流书法远了,并渐渐形成了与之不同的表现方式。

现代的艺术信息是迅疾的,信息共享已经是很普遍的事实了,使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都能沾溉信息带来的利益。这些利益是积极的、正面的。一个人倘若无意于接收信息,甚至带有排斥的心理,也就造成他虽生活在现实中,但却隔绝于世。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的民间书法家是没有名气的,不知审美之变、技法之变,着眼于个人一隅,自得其乐,笔下痕迹与时风相距甚远,甚至就被视为落后了。在“兰亭论辩”中,论辩双方就用了大量的名家书迹和民间书迹的对比,论说二者的差异。我们不禁惊异之至:年代基本接近,只是身在朝、野,笔下居然如此不同。那些生于望族的子弟,下笔流畅,春舞杨柳,成为时代的先行。其笔下具有文人的风流倜傥、潇洒灵活,显示了生存层次特有的高度和滋润。与之有巨大差别的是大量的无名氏之作,如《永和十三年霍君墓壁墨书铭记》、《晋人写本〈三国志〉》、《后凉麟嘉五年写〈维摩经〉》,都能让人读出坚硬、钝拙、质朴、厚实,缺乏巧丽、新鲜之类活泼的趣味。这些书写者的生活、交流、发展的空间都受到制约,手上的技巧因此更多地保存着朴素、敦实的效果,让人感到老气、老旧。这样的两种鲜明的审美类型,显示着两个不同生活层面人群的审美选择之差异。通常,人们是赞美创新的,以为创新为艺术之生命,是跟随时代前进的笔墨,因此最有价值。但是,书法边缘的人群的创作,也因此保存了当时的另一种创作态,真实地反映了另一种审美价值,同样为后人所珍爱。

譬如写经,从外在看是一种技术的落伍,名家书法已经身轻如燕了,写经依然如此重负。写经人只是书写,左尖右秃,左轻右重,不能以活泼的燕尾掠之,也不能轻松地以提按交错。可是,写经的稚拙、质朴又是何等地具有韵味!巧丽反而失去了回味的空间。

在书写上,不跟上艺术潮流,落在后面,最终却也达到了独特的美感,能不思虑其中奥秘?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