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收藏要点:楷书《邓石如墓志铭》

时间:2021-09-15 13:45:12 来源:

楷书《邓石如墓志铭》

花甲有七之年,以书法享誉天下的何绍基为一代布衣书法大家邓石如及夫人合葬书写了墓志铭。这件珍贵的墨迹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使两代学者、书法大家的人生与心声汇成一曲感人的交响乐。

邓石如(1743—1805)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家,其贡献不仅在于振兴了千百年来的篆、隶书创作,而且别出心裁,有推进之功。此外,在诸体书法中,他还以自然、苍古、质朴的楷书名世。人们景仰他的书品,更钦佩他淡泊明志、俯仰天地、不畏权贵、布衣一生的气概!何绍基比邓石如晚出生56年。他在刚满6岁时,一代宗师邓石如即驾鹤仙逝。按常理推断,邓石如和何绍基生前是未曾谋面的。就年龄之差距、路途之遥远、信息之不发达的情况而言,幼年的何绍基是不会过多地受到邓石如的影响的。但历史往往存在巧合——这两位有时空距离的学者,却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儒家风流,且先后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 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初补廪生,道光十一年(1831)32岁时选为优贡,道光十五年恩科中解元,次年恩科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编修,纂修国史。先后任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正副主考官,负责甄拔才士。道光二十七年拜教习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经侍郎张芾保举,出任四川学政,曾两次受咸丰帝召对。通经史、律算、小学,旁及金石文字,经常出入于著名经学家阮元、著名学者程恩泽两家之门。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书宗颜真卿,合以《张黑女墓志》等碑版意趣。晚年攻篆、隶书,将自己的书法艺术推向巅峰。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何绍基博学多才,性格刚直。编修国史期间,他建议补办清代三品以下名臣传,商之上司穆彰阿。未得允许,即辞去编修职务。督办四川学政时,他曾访查当地吏治、民生,据实上奏,并于咸丰四年“缕陈时务十二事”,结果被责以“肆意妄言”,由部议以私罪降调。从此,他绝意仕途,离开官场,周游各地,以作书、讲学和著述为乐。

何绍基一生中书法成就最高,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各体书均能脱古出新,自成一家。他曾创立草堂学院,讲学授徒。1856年,何绍基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讲学之余,他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等名胜,留下许多诗句。1860年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他离开济南赴长沙讲学。晚年的何绍基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他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乐在其中。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何绍基楷书《邓石如墓志铭》墨迹

《邓石如墓志铭》书于同治四年(1865)。纸本墨迹楷书。七开,每开纵30.6厘米,横30.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碑学开拓者和奠基人。邓派(亦属皖派)篆刻领军人物、细朱文发展转折人物。在中国书法、篆刻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

铭文:

邓君墓志铭

武进李兆洛撰

道州何绍基书

邓之先以国氏其自鄱阳迁怀宁县白麟阪者,曰君瑞,至君十二世。君字石如,自号完白山人。名与睿庙讳下一字同,故以字行。祖上皆潜德不耀,而学行纯笃。考讳一枝,号木斋,博学多通,工四体书,善摹印。性傲兀,不谐于世,娄空晏如。

君少贫不能从学,逐邨童樵采或贩粥饼饵以给粥。暇即从诸长老问经书句读,效木斋先生篆刻及隶古书,弱冠为童子师刻石印写篆隶诸市。梁闻山先生以书名颖凤间见而赏之,介诸江宁梅石居镠。镠为文穆公孙,多蓄古金石文字,尽发其藏,以资观摩。木斋先生殁,既葬。出游天台、雁荡、偏览黄山三十六峰,登匡庐绝顶。金修撰榜与张皋文先生见君书,大喜,留馆金家,转客于曹文敏公所,旋偕至京师,与刘文清公论书最契。游盘山、西山、明十三陵而返。毕弇山尚书,开府两湖,尤重君,留岁余,以其间泛洞庭、登衡岳、访《岣嵝碑》、望九疑,其归也。橐中装且千金,始买田二十余亩,筑室曰“铁砚山房”。以毕公尝制四铁砚铭以贻也。后复北游,登泰山、谒孔林,偏访齐鲁间金石遗迹。六十后不复远游,纵迹止大江南北而已。

君修干,美髯魁伟,异恒人。与人论道所持,侃侃,丝毫不叚借,布衣棕笠,客公卿间,然无所也。偶有馀资,以周三族之贫者。弟瓙儒弱已析炊矣,婚嫁事仍身任之。弟殁,教其二子如子。嘉庆十年十月卒,年六十有三。原配潘氏,无出。继室盐城沈氏,生子传密、女三人。沈孺人于归后,君无岁不出游,家中劳苦繁辱及同堂子女嫁娶事,皆孺人任之。以辛酉春,亦先君卒。君悲不自胜。壬戌春,得妾程氏,抚育子女,而君仍出游,盖埍馆前一月始归也。咸丰二年十二月,传密始葬君于梅冲李庄高祖墓左,二配亦合窆焉。距君之卒四十有八矣。君书真气弥满,楷则具备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符古初。传密从余游,日久,故得叙而铭之,曰:

望之峋峋,即之肫肫。综之纭纭,理之彬彬。一以为古,异一为今。醇岂独其书,是惟其人有云轮囷来覆斯窀。

嘉庆初元,君客丹徒袁郎中家,爱其鹤,郎中举以为赠。载归铁砚山房驯扰特甚,闻君声欬则徘徊循侍。时或飞入青冥,不知所之,旋必自归。若相依为命也。庚申冬,雌鹤毙,沈孺人得疾以次年正月逝,君旋出游,独鹤于集贤关僧院,郡守樊君强携去,君致书数千言,太守以鹤见还。寄鹤书手草后为太守女夫陈芝楣中丞所藏。乙丑夏,鹤在僧院与蛇斗,不胜死,君方在泾县书孔庙礼器碑,未竟得疾归,遂以冬初不起,呜呼!异矣!所历名山,攀援幽险,饥则草木实之,夜间投寓必磨墨盈盌,踪笔作径尺大字,以消胸中郁勃之气。余生晚,未及见君,与传密善,属书申耆丈所撰志铭,并录遗事见示,因附记于后。时同治乙丑仲秋月,何绍基谨记。

这件《邓石如墓志铭》册为楷书(上图为其中选页),纸本,全14页,各页纵30.6厘米,横15.2厘米,作于同治四年(1865),现藏故宫博物院。《邓石如墓志铭》由清代学者、文学家、地理学家李兆洛撰文,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篆首。墓志铭文以洗练的文笔阐述邓石如一生的坎坷历程,讴歌了他的品格、精神以及为时代、为后世做出的巨大贡献。邓石如一生历尽千辛万苦、饱经沧桑,在书法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人书俱老之境。清末碑学大家何绍基缅怀碑学倡导者的前驱、一代宗师,触发心灵共振,一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激情之下,怀着对前贤的无比崇敬之情,濡墨挥毫,一口气用楷书写了五百一十多字的《邓石如墓志铭》册。此册书法以颜体为蓝本,融会篆、隶、北碑笔法,运笔圆转,结体浑厚,书风秀润,迭出新意。通观整册作品,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又有欧阳询、欧阳通险峻茂密的特点,还兼有《张黑女墓志》等北碑的神韵,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蓄。此作用笔以中锋为主,掺有篆、隶意趣,点画遒劲,一笔不懈,使得字字神凝意达、纵逸超迈。时有颤笔出现,给作品平添了几许苍劲朴厚的意味;偶有游丝,愈显意气畅达。整幅作品刚柔相济、清劲豪迈。可以说,这件楷书册既是何绍基晚年豪迈精神气质的写实,又是两代碑学大家跨越时空的心神相通的绝唱,更是历代文人惺惺相惜的“同命运,共患难”的生命挽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件《邓石如墓志铭》册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后人学习研究邓石如、何绍基书法的经典文本。

书法之外,何绍基还擅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虽寥寥数笔,却饶有金石、书卷二气;也能篆刻,但相应介绍资料不多。何绍基有论书语道:“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何绍基对中锋用笔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同时也是他书法艺术风格的一个有力注脚。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