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古玩赏析:军旅书法家干作余的书法艺术

时间:2021-09-16 15:45:10 来源:

军旅书法家干作余的书法艺术

积累和发现是当代书法家秉持的基本精神状态。在积累中发现,在发现中积累……如此,体验着艺术的绚丽与壮美,期待着灵感与情性的喷薄……干作余就是这样的书法家。

blob.png

出生在楚文化绵厚孕育滋养之地的干作余,很小的时候就以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脱颖而出。但他对此保持了一种警觉。他说,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杰出少年沦落为《伤仲永》的悲剧。干作余认为,硬笔书法的成功,相对于书法漫长的艺术旅途算不得什么。

以后的艺术道路怎么走?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积累和发现的奥秘,认为只有在积累中保持发现的姿态,或在发现中保持积累的姿态,才能有持续的进步。干作余深知,书法艺术永远是文化积累之后的大发现,它需要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层面,更需要把这些知识的积累变成书法艺术审美的载体。为此,对于先贤书法最辉煌灿烂的杰作,他逐一模仿。然而,这是一种艰辛的积累,如同一孔悠长的时间隧道,无论干作余采取什么样的行走姿势,似乎都无法走出长夜难明的困境。纵使他写的米芾、张旭可以以假乱真,即使他的瘦金体与宋徽宗的真假难辨,然而,总有一种走不出名家阴影的痛苦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

此后,干作余怀揣这种艺术上的清醒,投笔从戎,来到天山脚下,开始了艰难的文化苦旅。

几年里,他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遍访西北书法名家,一颗虔诚的求学之心,不知感动过多少前辈。在这一过程中,他看到了艺海的深邃,也领略了大家的风范。而且在此时,他敏感地意识到西北文化的巨大价值。听说有重大考古发现,他节衣缩食,从乌鲁木齐来到南疆古精绝国遗址,揣摩两千年前织锦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的书法艺术精华。

他又南行千里,来到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因为藏北日土的岩刻岩画是那样让他神往。呼图壁的南山岩刻、东疆巴里坤草原石人上的突厥文字、伊犁古夏塔王国的文字,甚至阿尔泰陨石上的痕迹,也都纳入他的视野,成为其“资料库”中的积累。

blob.png

随着调往兰州军区政治部,干作余的“资料库”里又多了秦砖汉瓦、简牍木刻……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在海边拾贝的小男孩,总是欣喜地捡啊捡啊……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份珍贵的积累,从中发掘其独特的美。他常驱使自己的思维之驹,穿越那些线条王国,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默契。

blob.png

干作余在历史文化的长天高风和厚土遗香中呼吸吐纳,努力寻找那些质朴而鲜活的艺术元素,去弥补自己艺术中的缺憾。他的书艺,大风为歌,云飞云扬,骨力洞达,雄浑跌宕。尤其是章法布白,虽“旁逸斜出”而不缭乱,彰显出创作主体向往自由烂漫的审美追求。在军区机关工作的日子里,他必读《小说月报》、《读书》、《随笔》等杂志,从散文和诗的意境中找寻书法艺术抒情达性的表述符码,从小说的细节中找寻书法艺术夸张、变形的手段,甚至从小说大起大落的情节高潮中找寻纵笔挥洒的气魄。

他渐渐从古人的阴影中走出来,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他的作品开始在全国大展中征服评委、得到肯定。此后,多年积累与发现的经历越发显出优势——他加入了中国书协,成为甘肃省书协常务理事。

近些年,干作余取得了很多荣誉,但他依然保持着少年时代的那份清醒。对此,他解释说:“也许,大西北这块土地让我更加懂得了博大、遥远的含义。”(上两图均为干作余的书法作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