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新写生观
新中国的山水画不仅呈现出崭新的绘画面貌,也积累了宝贵的写生经验。其中,五六十年代山水画探索的突出成果是对自然的回归,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对景写生。此期的写生和传统山水画的写生具有明显区别:传统山水画的写生注重在饱览畅游中的默记与悟识,一般不采取对景描绘,画家未动笔创作的这段时间,正是对自然感受进行积累沉淀和艺术提炼的过程,因此是以心为主导的写生活动;而五六十年代山水画的写生大多采取对景描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够及时保留画家初对景物时的视觉感动,较为真实、全面地记录下固定视点下的山水物象,是以眼和手为主导的写生活动。
陆俨少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石鲁、赵望云等一批画家走向陕北、关中地区,对那里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艺术表现,无论是石鲁笔下粗放苍茫的陕北窑洞,还是赵望云画中朴实亲切的关中村景,都是在写生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等方面的新经验,也由此形成了一个极具西北高原地方特色的画派———“长安画派”。
如果说,“长安画派”偏重对传统山水画写生中“写”的对象进行拓展,那么,李可染就是偏重对“写”的方式进行改造。李可染在长时间的写生实践中,凭借对“光”的敏感,发现了自然光照下山体树林的微妙变化,加之他对西画中体面造型方法的掌握,能够运用一种具有素描功能的绘画语言进行深入表现,而相对疏离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程式。在李可染的写生作品中,他对画面整体的把握,基本是以对黑白的妥当处理替代了传统山水画对虚实的灵活转换,从而逐渐形成其浑厚静穆的山水画风格,于当时画坛独树一帜。
陆俨少是一位具有丰富的临摹经验和书法体会的画家,对于五六十年代的“集体性”写生热潮,他的顺应不仅仅是一种姿态,他继承并重视传统游观体悟式写生,但并不排斥对景写生,尤其是60年代初期。
对这样一位传统型的山水画家而言,这种对景写生从一定程度上逼迫其对传统笔墨语言和表现形式进行筛选和调整,并成为他日后偏重描绘云水之变和营造跌宕画境的一个独特经历。
由此可见,这种对景写生的实践方式,无论是对地区性画派的塑造、对中西融合型画家在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上的创造,还是对传统型画家自身的艺术探索,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