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记天津山水画家皮志刚
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无尽地探索尚不可知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天津山水画家皮志刚多年来把自己当成一颗种子,深深地钻进传统艺术的土壤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水画作品。无论是在艺术市场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中,他都实现了“双赢”。
皮志刚/山水画
皮志刚早年拜著名画家孙克刚和赵树松为师,潜心研究传统山水画数十年。在功利世俗中,在生活的泥沼里,在痛苦与焦灼中,在钢筋、水泥疯狂挤压着的生存空间里,在被金钱和肉欲疯狂挤压着的感情空间里,他透过人间烟火,仰望星空和群山峻岭,用一颗纯真的心去观察大自然,感悟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他心静如坐禅,心净如琉璃,内外均淡泊明澈。生活是他创作的命脉,特色是他创作的命根。许多年来,他在精神世界的自由王国里营造着自己的一山一水。
艺术的创作规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法无定法”、“熟而后生”。只有“不似之似”、虽工亦拙的作品,形式上才耐人寻味。皮志刚的山水画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在空灵、飘逸中处处洋溢着浓烈的文化气息。那悠远、幽深、郁勃的韵致让他的山水画有一种抒情感怀的意象感染力。
皮志刚/山水画
在我看来,皮志刚的作品,既有南派山水的秀美,又有北派山水的古朴。他的山水画多取材于北方山水。近年来,他的山水画创作在粗犷的北方山水的基础上,又把南派山水秀丽、细腻的元素加进去,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他画画先用水墨打底,后着以或浓或淡的色彩,用麻皮皴表现山峦,山上多点以苔点,多画丛树密林,以营造出秀美而古朴的山川景色。他在创作山水画时认真遵循“不齐之齐”的原则,精雕细刻却不见斧凿之痕,行笔如行云流水,毫无做作之气。他于平淡天真中惨淡经营,在绘画意境中传达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其画看似逸笔草草,却妙在自然、大气、朴实。
皮志刚/山水画
皮志刚在师法传统的同时,也做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从他的画中,我们能看到荆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以及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等。这些皴法的巧妙融合,不单单是皮志刚在创作技巧上的突破,而且也是他内心情愫宣泄的突破口。
皮志刚是一个富有才情的睿智的山水画家。他目光犀利、敏而见善,能在百步之内发现芳草,在灰烬中发现火星。他看物,能见其秀;观事,能见其光;视人,能见其优。“画如其人”,他的山水画和他这个人一样。在他看来,写意也好,工笔也罢,都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都应一笔一笔地画;不仅如此,还应在似与不似之间缔造妙境。他认为,画视觉得“似”,画感觉也得“似”;只有画感悟,方可讲“不似之似”。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皮志刚的山水画才既秀润清丽,又古朴大气,不峥嵘毕露,不剑拔弩张。可以说,他的山水画在内心情感的作用下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化。
其作品不再是对大自然物象的模仿与再现,而是对画家精神高度、文化层面的提炼与升华。事实上,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对皮志刚而言,是一个苦苦探索、追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求索、跋涉羁旅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少有浮华的表象,更多地表现出苍茫、深沉与厚重的格调。应该说,皮志刚的山水画实现了他写心、移情、寄性的目标。
皮志刚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浙江分院高级研究员、天津政协书画研究会会员、民革天津画院理事、西青书画协会理事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美术展览上获奖。(左下二图均为皮志刚的山水画作品,上者为《雨霁》,下者为《江山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