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一直在路上
在皖北淮南市西南部蜿蜒着一条小河。她静谧、安详、澄澈、无私……历史的年轮在她的脸颊上写满了皱纹,那其间也一定有一轮对应着我的轨迹。
儿时的点点滴滴时时敲打着我的心扉。不会忘记87岁的奶奶心疼孙子的话语:“你看我们村从古到今念书有考上的吗?孩子,别遭那份罪了”;不会忘记夜间躺在船头,当上下星光,交相辉映时,爸爸厉声喊我起锚,于是我迷糊着眼睛摇桨、下网、收虾;不会忘记握着镰刀无奈地望着满田庄稼时母亲的鼓励:“眼怕手不怕”;不会忘记在凄风冷雨中,身材瘦小的我背着米袋一步一滑求学的身影……
是呀,打开并不古老的淮南地图,当目光停留在我的故乡这片土地上时,你会发现它的偏僻与闭塞:三面环水的地形,四季未果的播种,唯一一条土马路通往十余里外的繁华。现在,当我以一个走出农家、走出闭塞的“母亲的骄傲”的成年人的目光再去审视这片土地时,怎么也想不出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倘佯于黑白世界而不能自拔。
也许是舞动的镰刀练就了腕,也许是捉鱼的巧手成全了指,也许是无垠的湖面感应了墨———我,无可阻挡地迷上了书法。还记得上师范时节衣缩食买回的一摞摞报纸,投出的一件件作品;还记得1989年首次获安徽省青少年书法大赛三等奖时的彻夜未眠;还记得1994年首次于《青少年书法报》发表作品时的欢呼雀跃;还记得刚分配到乡村小学时那段以笔为伴、寂寞而殷实的时光;还记得那间卧室,靠窗是土木匠弟弟打制的一方书案,那上面没有高档、专业的文房百器,有的只是一腔激情、满心梦想……无数个晨曦临窗的清晨,无数个星斗满天的夜晚,时光不知不觉在指缝间流淌,书法填充着我生活的另一个页面。
这些历练与摔打一点点积淀,再积淀,可这些并不能使我的书法跃上一个新台阶。直到1997年,在方庆俊兄的引荐下,我结识了梁启忠老师。他对书法的阐释使我豁然开朗、渐悟个中堂奥,让我沿着魏晋这条漫漫古道一路走来,找寻、传承着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2001年,因艺结缘,我得以结识时任长丰县副县长的甄元和、胡成玉两位道兄。在他们的大力举荐下,几经周折,我终于从一个乡村小镇调入县城机关。环境的改变、眼界的拓宽、县城良好的艺术氛围,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我开始静下心来,对传统进行重新的审视、梳理与强化,临帖、创作、写文章几乎占去了我全部的业余时间。渐渐地,我的参赛作品不再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开始陆续在一些比赛中入展、获奖。同时,我写的一些随笔、论文亦能时常见于报端。几年间,作品十余次入选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获全国首届行书展提名奖、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展最高奖。更让我感到无比欣喜的是,2007年终于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国书协。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的我回想自己的孜孜以求和些许收获,感喟良多。遥望前方,我深知自己不能停下,也不会停下,因为我一直在路上。(左上图及左图均为本文作者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