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艺术考级:又一道应试教育的“风景”?
艺术考级:又一道应试教育的“风景”?
随着一些高校2005年艺术特长生报考工作的进行,持续多年的高校艺术特长生报考热在全国各地越发滚烫,报名人数持续攀升。而随着这个报考热舞动的,是已经在社会上喧闹多年同时也争论了多年的艺术考级热。
高烧难退的考级
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不少家长在孩子的艺术教育投资上不惜重金。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一下子变成一个艺术教育大国:音乐艺术幼儿园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少年宫艺术教育培训班如火如荼,从钢琴、萨克斯,到琵琶、二胡;从舞蹈、朗诵,到绘画、服装表演……不胜枚举。
“学琴热”“舞蹈热”的延续,便是应时而起的艺术等级考试热潮,至今仍“高烧”难退。在一些大中城市,每到艺术水平等级考试时节,都会出现同样一道景观:许多孩子抱着琴、拿着笔,或兴奋或木然地在父母的陪同下,黑压压地
汇聚到艺术考试的考点,接受一轮又一轮的考试。
而渐渐地,各门类的艺术考试培训点、考试点也遍布城市,并每年在特定的月份聚合起人潮。
功利主导下的考级热
有业内人士指出,艺术考级市场如此之大,考级如此之热,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功利目的有关,那就是艺术特长生高考可以获得加分。
据了解,自有关高校开始招收艺术特长生以来,一般通过艺术考试的孩子都可以获得50分以上的加分权利。
在高考的竞争压力下,希望通过特招提前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已成为众多家长和考生的心愿。
目前,全国有关高校招收艺术特长生有大扩容的趋势,这进一步驱使更多的家长赶着自己的孩子进入考级的洪流中。上海音乐学院知名教授,上海小提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赵诞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前考级的“功利”色彩太强。这种功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的急功近利,二是部分艺术考级主办方的“功利”。
目前许多考级活动商业化色彩浓厚,主要原因在于包括艺术学院、艺术协会等多元主体的无序竞争,考级目前正处于“战国时代”,正在一点点地背离它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规范。
考级背后的滚滚财源
2004年7月28日,四川省教育部门发出了《关于音乐、美术综合素质(音乐基础知识)测试的通知》,要求考级增加基础乐理书面考试。通知上还提醒,为配合该项考试的进行,一本名为《四川省中小学音乐综合素质测试指南》的书已正式出版、发售。
此举一出,人们纷纷指责其涉嫌圈钱。有专家戏言:中国正在形成“考级经济”。
一位孩子已通过钢琴业余七级考试的成都家长称,由于他的孩子目前还同时在学习美术,所以要想通过所有的级别考试,再加上艺术特长生考试和综合素质考试,孩子至少要考二十余次。
“简直连考试费都缴不起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为了多收钱。”这位家长算账说,从一级到演奏文凭级,报名费逐级递增,少则40元,多达百余元。以一个孩子收40元计算,每年全成都有14000个孩子参加艺术考级,那就是50多万元!
事实上,艺术考级的背后确实是滚滚财富。围绕着艺术考级,形形色色的收费高昂的培训班塞满了少年宫、学校;有的考点向辅导老师承诺:只要介绍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从报考费中提成;有的艺术院校甚至为了一个艺术考级考点的资格而争斗不休……著名作曲家吕远指出,艺术考级实际上成了追求考试分数的功利目的和追求商业利润的经济目的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性活动。尽管考级以教育形式出现,但它是以高考竞争和经济效益为基础的。
一些专家指出,艺术考级使本应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被“应试化”了。艺术考级开始起源于经过一段严重忽略艺术教育的年代后,国家确定了等级分明的艺术水平标准,目的是希望通过考级来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然而考级延续至今,已经和初衷背道而驰,越来越功利的考级根本“考”不出我们民族的艺术素养,反而有可能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艺术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