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当代中国画技术品质的贫匮
从表面上看,花样繁多的技法使当代中国画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但是一旦我们冷静下来就会察觉: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技法大多缺乏耐人寻味的品质。一般而言,艺术品之品质,主要是一种经验的呈现。而这种品质的形成,则是艺术家不断追求所致,同时也表现了艺术家本人兴趣的趋向。……艺术的品质,即是艺术批评的价值观,并且唯有艺术的品质才是一件艺术品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缺乏品质的技法犹如无本之木,它们不是在辗转因袭中沦为平庸媚俗,便是在标新逐异中流于矫揉造作。
当代中国画技术品质的贫匮,首先表现在画家书法修养及笔墨功夫薄弱,以及对书法性的审美范式缺少深刻的体认。
申少君作品
书法性的审美范式是基于中国书法传统而形成的审美标准、经验程序和规范体系,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审美基质,在根本上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虽然以“国”字冠名画种的原因与20世纪初中国遭受西方文化猛烈冲击的历史情境直接相关,但其实际指涉的以文人画为主的艺术样式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中自然生成的。如同“中医”不离草药与辨证施治一样,“国画”须臾不离笔墨与书法性的审美精神。在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中,诗书画印与审美精神已经融为—体,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国学训练,就很难体会其中的真谛。
援书入画反映了中国画的特色,是体验中国画造型语汇的根本。笔墨语言(如笔力、笔姿、墨性、墨韵等)不仅是中国书画最基本的审美要素,而且是体现中国画技术品质的重要方面。中国历史上,善画者亦多善书,纵不习书法亦长于线描。由于社会文化境遇的变迁,曾蒙养过无数画家的书法文化环境早已烟消云散,那些古代文人信手拈来的笔墨之技如今恐怕已成为当代画家梦寐以求的绝活。所以当代中国画家必须在认清中国画本质的基础上临池不辍,写尽千碑百帖,修炼笔墨真功。不过对笔墨的理解,不能局限在技术范畴,而应该提升到精神层面上。这样,中国画技术品质的提高乃至技法创新才会成为可能,“笔墨当随时代”才不致落为空话。
当代中国画技术品质的贫匮,还表现在对国画传统技术体系中的工具材料与处理手段缺乏深入研究与发扬。
由于近世以来文人画与写实主义倾向先后大行其道,中国古代民间画工、宫院画家的技艺传统逐渐流失殆尽,最终导致了中国画技术品质的贫匮与庸蹇。事实上,北宋以前的绘画主要是职业画工所为,其表现手段以重彩线描为主,画法严谨而写实,骨体稳健,铺陈华美,体现了精湛的绘画技术和高超的艺术品质。北宋以后,水墨、写意、卷轴历元明至清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文人画家与日显赫,而宫廷画家、民间画工备受贬抑。于是,以宋院体画为代表的那种设色精美、造型严谨、笔法工整、用材多样的技艺传统,便因“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的偏颇之见而在后世落入衰微乏绝的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中国画语言体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中国画传统的改革途径应该尽可能从其内部寻找那些能够延伸出现代性并具有发展空间的表现形式。此外,传统中那部分对当代文化具有纠偏补弊的精神内涵,也是必须予以关注的。只有这样,传统才有实质性的意义。
当代中国画技术品质贫匮的第三个表现,就是缺乏与当代视觉风格相契合且不失中国文化内蕴的技术手段。
申少君作品
如果不顾中国画本质以及中国文化底蕴而改变中国画工具、材料,强行挪用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或技法,虽然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艺术契机,但是却会丧失中国画的文化韵味而无益于中国画的发展。这种顾此失彼的矛盾,使得当代中国画在技术品质上缺乏与当代视觉风格相契合又不失中国文化内蕴的技术手段。(摘自2009年第3期《书画世界》,附图为申少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