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艺术百科: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观照(完)

时间:2021-09-27 07:45:06 来源:

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观照(完)

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观照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生产与消费、休闲、娱乐等共同构成了商业文明。商业文明既诱人,又吮吸着人的灵魂。当代一些艺术家迷恋红尘,在商品经济的滚滚洪流中消磨了自我。信仰危机,更使他们产生了“迷不知我所如”的感叹。于是,他们将矛头指向商业文明,说:“没有美,只有轻浮与诱惑、邪恶和刺激。”而城市则是商业文明的聚集地。现在的人们亲近了机器、电脑,却远离了自然,仅得以“俯察品类之盛”,而无法“仰观宇宙之大”。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都荡然无存。而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或多或少都呼应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其作品也因此增加了精神的厚重感。鉴于此,有评论家认为,不能反映当代生活现实及人们的生存状态,仅停留在矫饰主义的虚假情调之中,是当代艺术的靡靡之音。笔者认为,当代绘画艺术虽淡化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但却引发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深思。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反映了人们在大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日俱增的困惑和批判。

“文革”以来的政治理性余温犹存,加之商品经济与消费文化的巨大冲击,使艺术家们益发关注现实人生。

当代绘画艺术强调个性张扬,强调对生命的体验和对人性弱点的揭露。它那泼皮、玩世、恣肆、癫狂、扭曲、刺激等特点,难以被大众接受。对于当代绘画艺术张扬个性、体验生命、揭露人性弱点的主张,艺术评论家不应斥之为“堕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淖”,因为艺术毕竟是根据主观感受来表现客观生活的。况且,当代艺术家对人性的解剖不仅有利于自我情感的宣泄,而且对商业文明中丧失自我的人们或许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前面已经谈到,古代文人“内修儒、外修佛道”,这使他们面对政治高压时都向往庄子“无待”———个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倾向于表现的当代画家也崇尚感性的自由与个性的张扬。他们在创作中竭力摆脱压抑、超越现实,以表现主体自我的心理体验与心灵观照。然而,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都存在一些限制人性的东西。因此,限制与自由、禁锢与解放之间的斗争一直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绝对的人性自由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束缚。

正因为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对人性自由有一定的束缚,所以才使得一些强烈要求人性自由的艺术家对其“恨之入骨”。他们说,压制人性的社会丑陋不堪,所以要创造丑的艺术形式予以抨击。在此有必要提及,欲望在个性张扬中有重要作用。嵇康在《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中载:“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原,‘纵欲’则得自然。”他认为,不为世俗扰怀、随心所欲才能体现人的本性。他反对束缚人性的世俗礼教。西方现代哲学认为,欲望是人创造的源泉,欲望能使人主动地发挥创造力来改造自然,艺术也因之而产生。当然,片面强调、夸大人本能欲望的西方“纵欲主义”,也曾对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对当代艺术家来说,追求自由与张扬个性的思想已潜入他们头脑之中。

然而,当他们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明白“鸡蛋到底硬不过石头”的道理之后,他们便会变得无奈、厌烦,甚至耍起“泼皮”来。说当代艺术“丑”,也许正因为它的“泼皮”。一边是体面堂皇的社会文明,一边是绚丽诱人的商品经济,当代艺术被它们漠视,也对它们报以“白眼”。

在古典与正统面前,当代艺术不免露出几分“泼皮味儿”。艺术是要把人们从各种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者。活泼、自由的当代艺术形式值得我们赞赏,但张扬个性、放纵自我的艺术主张一定要适度。过分张扬个性,会使当代艺术如脱缰的辕马,终将迷失前途。

艺术表现的“丑”被称做“反审美”。“反审美”实际也属于审美的范畴。绘画作品的艺术性难以脱离欣赏者的直观感受而单独存在。优美的艺术作品给人以愉悦感。同样,“丑”的艺术作品也应该值得欣赏者咀嚼、品味。然而,无论是古代文学艺术的政治教化观,还是当代艺术对现实人生的关注,都使许多艺术作品为理性和社会责任等口号所束缚,以致忽视对艺术性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从西方引进的写实绘画因受当时较浓的政治气氛的影响而降低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当代抽象绘画及表现性绘画,也出现了一些理性大于视觉、理念代替视觉的现象。绘画性大于理性的传达方式,使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这种艺术已沦为某种哲学符号,成为人类社会学传经布道的工具。艺术家关怀当代艺术、对其有一种责任感不是坏事,但不管艺术家所背的包袱有多重,都不能轻易抛弃作品的艺术性。(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