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中国民间美术著名传承人
皮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作。华县皮影的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熨、缀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身高约32—33厘米,武将略高,多为侧面单目,少为正面形象,头部较大而个性特点突出。
三顾茅庐/汪天喜皮影作品
多以刻画历史人物和戏剧人物为主,男性多豹头深目,女性妩媚秀丽,精巧细致,装饰严密。还有一些骑兽的兵将,举旗的仪仗队人员等。雕刻影人以镂空为主,采用推皮走刀、转皮不动刀的手法,结合传统绘画的线描形式,刀凿并用,刀口与凿孔互相衬托,点线分明,虚实有致,使玲珑剔透的影人繁而不冗,单纯质朴的影人简而不空。
皇帝出巡/汪天喜皮影作品
具有代表性的雕刻图案有雪花、万字、梅花、富花、松针、鱼鳞、星眼等。影人设色简洁明快,大红大绿对比强烈,以红、黄、绿、黑色为主,牛皮本色计白,采用中国绘画的工笔重彩之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借刀线“勾”白,自然调和,使影人色彩简而不单、丽而不艳。
华县皮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华县皮影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现在华县全县从事皮影雕刻艺术的艺人有300多人,汪天喜是华县皮影雕刻的代表艺人。
汪天喜,1959年生于华县柳枝镇梁堡村。自幼喜欢皮影艺术,因家境贫寒于上世纪70年代初辍学,随其兄汪天稳学习皮影雕刻,后由其兄引荐拜全国著名皮影雕刻艺术大师李占文先生(第一批国家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为师。汪天喜刻苦好学,30年来一直在学习和创新东路皮影的制作工艺,加上名师的指点,如今终于在皮影雕刻艺术上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审案/汪天喜皮影作品
他擅长皮影设计、雕刻,皮影雕刻工具的制作以及牛皮的炮制等工艺。1996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他“民间皮影雕刻艺术家”称号。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汪天喜现为中国民间工艺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华县政协委员,被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百名农村杰出人才、西部专家库入选皮影设计雕刻专家等荣誉称号。
过去在农村,逢年过节村里都会请一台皮影班子来演出。有钱的人家在婚嫁等喜庆的日子里更会请几台一起唱,俗称“斗戏”,把欢乐祥和的气氛推向高潮。这也是农忙了一年的人们最盼望看到的节目。那时候的皮影做出来都是供应给戏团的,1985年以后,国家机构的订件也渐渐多了,当时流行把皮影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宾。现在皮影戏演得少了,订件的戏团也少了。相反,近两年媒体和教育机构对皮影却重视了起来,随着宣传的扩大,许多教育机构都到汪天喜家里订购皮影。其中,有一些是中小学校,有一些则是美术院校或艺术研究机构。皮影也和众多民间艺术品一样走上了被收藏的道路。
随着皮影收藏的兴起,汪天喜也开始尝试做一些创新。1988年汪天喜设计制作的《鸡冠花红》在“中国木偶剧金猴录像”比赛中被评为“最佳皮影造型奖”;1995年作品《马车》被载入世界宣传册。他的代表作《大闹天宫》、《皇帝出巡图》等被文化部、深圳美术馆、陕西省美术馆和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博得了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同时也被日本、德国、法国的博物馆收藏。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汪天喜的皮影开始走进了学校。现在的汪天喜每个星期都要到他家附近的小学里为学生讲解皮影的制作过程、流传历史等,有时候还要给孩子们演上一段。
传统的人物皮影造型只有美术院校和艺术研究机构才会欣赏,原来为戏剧而做的传统造型的皮影作品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少见到了。为了让更多的民众喜欢皮影,汪天喜开始改变路数,尝试卡通、新人物等现代的、人们更能接受的题材。
汪天喜从艺30余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传统皮影资料,并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不断创新。他的作品,小的细腻、隽秀,大的气势恢弘、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附图为汪天喜皮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