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胸中丘壑任挥洒
徐三庚《隶书六言联》纸本 纵131.4厘米 横35.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下联款暑“己卯新秋袖海弟徐三庚将之里书之”。“己卯”乃同治五年(1879)。
我们这里欣赏到的这件隶书六言联(见右图),为清代徐三庚所作。作品每联纵131.4厘米、横35.2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此联为徐三庚赠人之作,下联款中的“己卯”乃光绪五年(1879),徐三庚时年54岁,正是其书艺走向成熟之际。
徐三庚是清末重要的书法篆刻家,也是一位勇于实践和大胆探索的艺术家。他走的是一条不保守、不匠气的艺术之路。隶书是徐三庚的书法所长。他在隶书中掺入了较多的魏碑笔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清代碑学大兴,石刻文字的刀痕与笔画风化残损的效果,成为当时不少艺术家取法的对象。
徐三庚隶书六言联 纸本 130X31cmX2 西泠印社藏
徐三庚也是这样。在其作品中,他把石刻文字的重、涩成分与毛笔书写的随意性、流动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节奏。这件隶书对联用笔劲爽、挺劲、犀利、简洁,线条流畅,结字巧逸,字形结构趋于方整,不仅有刻镂的“刀味儿”,而且有墨色入纸的“笔味儿”,风格独特,给人以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痛快淋漓之感。其起笔处的重顿,似乎在作
在作出某种强调;同时将长横或捺画长长拖出,让“燕尾”飞动起来,给作品增加了一种活力。从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天发神谶碑》的放达,又可以体会到《张迁碑》的古拙。
书法艺术与篆刻艺术血脉相连。徐三庚善于借助和转化篆刻上的成就,以“触类旁通”的方式将篆刻中的优长运用于书法创作之中,作品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鲜活的审美特征。艺术的精品力作是继承与创新的结果。徐三庚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和挖掘,善于吸收各种艺术营养,从而使作品达到了一种高蹈自由的境界。面对徐三庚的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他挥洒笔墨、笔歌墨舞的大将风度———他要通过作品充分展示自我的真实情性。总而言之,徐三庚这件作品给人以生机蓬勃、大气豪放之感。
徐三庚更工于篆书。其篆书结字中宫紧束,上密下疏,内擒外纵,以左右长垂的斜画舒展其势,笔法强调顿挫起伏的意趣。他的篆书作品雅妍清润、瘦劲爽利、姿媚绰约、神采飞扬,人誉之为“婀娜多姿,虚实处理自成一家”,与其篆刻相得益彰。
徐三庚的篆刻亦颇见功力,称绝一时,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40岁后参以汉碑篆额与《天发神谶碑》的结体,作品疏密有致、风格沉稳、自成家数;章法严谨精密、虚实相间,不失大家风范。他刻印运刀熟练,用刀利落,不假修饰。其行楷边款,刀法劲猛,得自然之势。他致力于“浙派”,又借鉴邓石如之法,并参用缪篆的飞动体势,并将这些因素熔为一炉,可谓独辟蹊径。最终,徐三庚于同代印人吴熙载、
赵之谦诸家之外别树一帜,成为又一位具有独创意义的篆刻家。可惜的是,其晚年习气日深,后学不可不知。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号金罍、井罍,又号袖海、似鱼室主、余粮生、山民等,浙江上虞人。他出生于贫苦之家,稍长即外出谋生,曾打杂于道观。道人中有擅长书法、篆刻者,徐三庚得其传授,从而踏进艺术之门。书法、篆刻之外,他还能制博古文玩,又好刻竹。徐三庚毕生以书法、篆刻为乐。
他曾广游各地,先后游历苏、杭、京、津、粤及香港等地,后客寓上海。其艺术声名流播广远,甚至影响到日本,日本圆山大迂、秋山白岩等曾渡海前来拜谒投师。徐三庚创作勤勉,作品甚丰,后人将其作品编为《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印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