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解读《清明上河图》中的布局密码
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被发现以来,有众多谜团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其中一个谜团就是这件《清明上河图》是残缺的还是完整的。这也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焦点。如今,《清明上河图》“残缺说”已被国内众多知名专家所认定。这一观点影响巨大,似乎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笔者所看到的一些美术史论著及文章中,引述《清明上河图》时均持“残缺说”的观点。然而,笔者在研究《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发现了布局密码,笔者认为这是证明《清明上河图》在长达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仍然完整的最新证据。
能证明《清明上河图》完整的“密码”是作者在《清明上河图》上留下的绘制布局密码。笔者将其定名为“二均分法”密码、“六均分法”密码与“十二均分法”密码。
“二均分法”就是将《清明上河图》从中间平均分开,这时可以看到均分线正好落在《清明上河图》中心部位的拱桥上,而拱桥正是《清明上河图》所绘场景的高潮部分。《清明上河图》的诸多研究者都曾发现过这一现象。这已成为支撑《清明上河图》“完整说”观点的有力依据。
“六均分法”就是将《清明上河图》平均分为六段。在多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美术论著或文章中,都以“全图分为三个段落”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首段为市郊风景,中段是汴河沿岸景色和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为热闹的市区街景。”但是,从没有学者以此来证明《清明上河图》是完整的,因为这种分割法并不严谨。如在首段“市郊风景”的后面,还出现了很长一段汴河和卸粮码头的场景;而在中段,“汴河风景”的尾段又出现了街区。这种分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做法,只是为了更简单、更直观地向读者介绍这一长卷。不过,它仍为我们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提供了参考。
现在还以“三段法”来看《清明上河图》。首先,首段中部是一片旱柳树林,树林上下贯穿,除下端留有一点空地外,其余地方几乎密不透风。把首段中的郊野景色和即将出现的街市与汴河景色分割开来,这种像幕墙一样的树林在后面的画卷中并没有再出现。中段的中部是全图的高潮———拱桥,这里不再详述。而后段的中部正好是高大的城门。首段中部的树林、中段中部的拱桥和尾段中部的城门正好都是图中最高大、最壮观的景物。如果把三段图景均分为六段,就可以发现三条均分线正是这三段画面的正中心线。更有趣的是,这三条分割线正好落在树林上、拱桥中部和城门中部,这应该是画家当年绘制《清明上河图》时有意的布局,也是证明《清明上河图》为完整图卷的有力证据。
笔者认为,既然画家当年绘制《清明上河图》时有意对画面进行布局,那么画中很可能会隐藏着更多的布局密码,所以笔者在“六均分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十二均分”,结果发现了更为令人震惊的布局密码。
“十二均分法”就是在《清明上河图》六段图的正中部画线,把它平均分为十二段。六段图中,第一段的中分线(见图一)落在郊野上的一片草屋中间,第二段的中分线附近(见图二)是汴河,第三段的中分线附近(见图三)是汴河的南岸,第四段的中分线附近(见图四)是汴河北岸在图中消失,第五段的中分线(见图五)落在城门前护城河东岸的柳树上(这条线所处的位置也是护城河的东桥头附近),第六段的中分线(见图六)正好从孙羊店西侧正在听书的人群中穿过,而且这条线也正好从路南一屋脊的正中部穿过。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达5.28米的长卷。画家绘制长卷时,通常会对画面构图事先做好安排,这样才能保证画中物象繁而不乱、结构合理。
况且,《清明上河图》属于界画,要用界尺画。这样,对画面布局与比例结构的要求就更高了。《清明上河图》的布局密码均落在图的开端及图卷的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等处附近和结尾,这充分证明《清明上河图》是完整的,在长达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并未残缺。如果此画在流传过程中曾有残缺,那绘者当年的布局一定会很乱。
现看到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布局井然有序,并没有什么缺憾之处。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的开端和结尾也能证明它是完整的。图的开端部分,有一段1厘米长的空白。此空白处除有对地面的少许描绘外,并无其他任何景物。这空白没有出现在画卷的其他地方,这也证明了空白就是画卷顺理成章的开端。在结尾部分,路北垂柳的根部已经与路南树枝的顶端连在一起,把西去的路完全封堵,这正表明了当年绘者的用意———画卷的结束。并且,《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柳树众多,皆为旱柳,而垂柳仅此一棵,由此也可以看出绘者结束此卷的用意。
总之,《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的布局密码为证明此图的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