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浅刻艺术
浅刻,也称阴刻,属竹刻艺术范畴。而竹刻,又称竹雕或刻竹,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时也是我国工艺美术家族中的一朵奇葩,备受历代艺术家们的追捧。
源远流长
竹刻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5000年前的商周时代,我国南方地区就已出现了简单的竹刻雏形,直至明清两代,随着生产力和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文人墨客的参与,竹刻艺术达到了兴盛期。期间产生的竹刻高手如金陵的濮仲谦、嘉定的三朱等名家,把竹刻艺术更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顶峰,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竹刻的工艺虽不繁复,也不需要特殊的工具,但技法却有多种,除了人们常见的留青竹刻,传统的高浮雕、浅浮雕、透雕、镂雕和圆雕外,多少年来,艺术家们根据竹子的质地,以及所要表现的画面、题材等不同的特点,还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工艺技法。比如,今天人们所熟悉的“留青竹刻”、“薄地阴文”、“陷地深刻”、“阴文砂地” 、“贴簧”等,极大地丰富了竹刻的艺术,加深了所选题材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贵在悟性
浅刻,即在传统的“陷地深刻”的基础上,以中国画的山水花卉人物为蓝图来表现所刻题材内容的,故而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意境。但是,浅刻艺术却又是一门高难度的工艺技法,它需要艺术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对所刻竹材的了解、运用和悟性。
浅刻山水铜墨盒
现代浅刻大师徐孝穆曾在其编撰的《徐孝穆刻竹》一书的“序” 中说:“渠等谓刻竹诸门类,最难而有深意者乃浅刻,盖能显现书画之精神,是为最高艺术”。他又进一步解释道,“恰浅刻之用材最易寻觅,扇骨、臂搁、笔筒等皆宜。且竹壁之薄厚、有无留青等均无妨。于是我选定其刻法”。
工艺精湛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竹刻艺术家金钦庵先生,是已故竹刻大师徐孝穆亲授弟子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师从徐孝穆,又受徐素白、支慈庵、沈觉初等前辈点拨后,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浅刻领域里,目前己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他的浅刻臂搁,已深得乃师之铁笔神韵,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独创的一面,如水墨画般令人大开眼界。这里介绍其3件作品。
一是“临染楷画笑佛”臂搁。臂搁中画面之墨稿系徐孝穆亲绘,又因系临染楷画之故,要求极高。该臂搁长26厘米,宽12厘米,厚1. 8厘米,作者采用以单刀为主,再铺以“剔、挑、颤、切”的工艺技法,在方寸之地把菩萨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近处的树干,似浓墨勾画,渐而变淡;弥陀佛笑倚树干,宽松的袈裟已掩双手,他睡眼惺忪,似正裂嘴笑看人世间众生相。左上角题草楷“临梁楷画”,落“1983 年老穆”款。整个画面虽然显得简约,仅一菩萨和树干,但层次感十分明显,产生了一种很强的立体感。
二是“滚马图”臂搁。滚地骏马原系古时八骏马中的一匹,当为名家所作。此臂搁长32厘米,宽13厘米,厚1.4厘米,滚地骏马墨稿系作者亲绘,并施以单刀为主的工艺,辅之以披、刮等技法,把骏马滚地玩耍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叹服。只见臂搁中,骏马作滚地舒展状,四肢欲展还屈,马头仰天,马嘴半开,马鬃随风飘逸,马尾拖地摇摆。臂搁上方落款“滚马图丙戌年六月钦安画并刻立人题”,线条流畅,刀法娴熟。观此以浅刻工艺完成的“滚马图”画面,虽没有万马奔腾的恢宏场景,也没有徐悲鸿笔下八骏奔腾的壮观,但其感染力却是深刻的。
三是“暗香图”臂搁。“暗香图”墨稿为金钦庵友人应鹤光所画,取“梅开几度,暗香袭人”之意,寥寥数笔,就形象地刻画了梅花坚贞不屈的性格。此臂搁长30厘米,宽11厘米,厚1.4厘米。作者按图刻之,充分运用以单刀为主,辅以其他刀法的竹刻技巧,一丝不差地再现了墨稿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意蕴。只见臂搁上,梅枝虬曲,老干新枝上,朵朵梅花盛开,近处似用浓墨勾勒,远处则以淡笔描绘。尤其在臂搁的上端,梅花的嫩枝似正在悄然伸展,花苞亦呈半开半闭状,宛如含苞待放的少女。画面虽是简洁,但寓意深刻。左上旁落款“‘ 暗香图’癸末年夏日鹤光写梅钦安刻”。
墨稿固然出手不凡,然刻竹者更见功底,可谓是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