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略论画者的虚静观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以事于画。见古今之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现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这句话道出了从事绘画艺术的真谛,指明了通往艺术最高殿堂的道路。这段话中的“寂寞之道”、“心境清逸”的要义之一,便是“虚静”观。
画家应具备“虚静”观。这种精神状态,按照庄子的说法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庄子·达生》)的精神状态。庄子举了驼背老人捕蝉的例子。这位老人虽然是佝偻之躯的残疾人,而捕蝉却能像拾取一样容易。为什么?就是因为捕蝉老人不管天下万物之众多,只专注于蝉一物,这就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的结果,也是精神因虚静而完整、充沛的结果。
虚静作为绘画的前提,其重要意义在于养气静神。创作的冲动与瞬间的灵感,在艺术行进过程中不可或缺又无法强求,它只能依赖于主体虚静之心的涵养。宗白华说:“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虚静不是虚无,而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个体生命与宇宙精神相融相会的境界,是一种精神的空灵状态于艺术中的精妙呈现。只有在这种物我两忘、自由观照的对象化中,虚静空明的主体之心,才能得以充实、完备。创作的冲动、艺术的灵感便因静到极致而砰然爆发,形象也将在这种虚极而实的情致中诞生。
大千世界,纷哉万象。要是不能以虚静之心培育“志气”,势必“劳矣千想”,被纷杂的物象和反复的意念所扰心劳神而不能直观本性,使创造的形象失去深刻的意蕴。虚静的又一要义在于培养主体的“志气”,陶冶纯正的思想感情。所谓“志气”,是指思想、意识、理性积淀渗透在情感、直觉、无意识之中。志者,思想感情的融合体;气者,旺盛充沛的生命活力。志气合一,是将形象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情趣化、直觉化。《美术》杂志在上个世纪末曾针对某些号称艺术家的丑陋的行为艺术开展了专题讨论,以噬动物乃至人的尸体来展示的“行为艺术”,令人不寒而栗。艺术走到要“食人”的地步,何谈“集义”?人的行为或艺术行为应该趋向人道主义的真善美。那种心理变态、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正是理郁苦贫之病。养气者,贵在虚静。
“万虑洗然,深入空寂”,才能给审美意向的生存挪出心理空间,不为俗事所遮蔽,不为利欲所熏心,以充沛的主体生气、正义生气灌注艺术的生命。
不妨重读一下罗丹的话:“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因为艺术是要锻炼自己去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世界里。以“虚静”的精神观照,“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把握好自己的生命状态,于物欲横流、繁华纷杂生活中有所取舍,能够“放得下”,方不辱人类的最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