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中国民间美术传承人张明建
山东临沂的彩印花布艺术是繁盛自农村的实用艺术,相传源于秦汉,历经代代相传,明清、民国时期在临沂地区盛行开来。彩印花布色彩古朴而浓艳,大红大绿中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图案大方并具丰富的寓意内涵,是凝结当地质朴民风和古老民俗的艺术创造。彩印花布多用于寿诞婚庆等喜庆场合,在民间,彩印花布多以“包袱皮”的形式出现在农村传统的婚俗之中,其重要功用是包裹嫁妆并寄福纳祥。除此以外,彩印花布也做成老人过寿时悬挂在厅堂八仙桌上方的壁挂,制成门帘,或用做衣料。彩印花布旧时多见于山东临沂、菏泽、聊城、济宁等地区,临沂地区尤为兴盛。如今,随着实际使用功能的萎缩,彩印花布在从艺者的努力下正向一门纯粹的装饰艺术过渡发展。
张明建是临沂地区继承传统彩印花布工艺的代表人物,他的从艺经历可作为半个世纪以来临沂彩印花布兴衰的见证。张明建生于1948年8月21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太平镇人。张明建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美术,儿时跟随临沂彩印艺人周绍祥学艺。1962年,凭借良好的学艺根基,14岁的张明建成为周绍祥的徒弟,从蓝印花布学起。干活灵巧、悟性极好的张明建两年后学有所成,师傅看到他刻的版印成的布,说道:“花都离布了,你可以不用再学了。”张明建从此自立门户,卖起了彩印花布。
传统彩印花布有着特殊又复杂的工艺程序:打版、刻版、磨版、熬桐油、油版、晒版、调色,最后套印,道道工序都费时费工,并且受天气条件制约。彩印之色讲求“七红八绿十二蓝”,喜用红绿,谨慎用紫,色饱和但不扎眼。调色是见审美功力的程序,每次需凭借个人的色彩感觉和经验来调配颜料。多年的磨砺使张明建在传统彩印中注入了个人风格,在微妙的变化中他总能调和出丰富的层次,使色彩构成完美呈现。现保存下来的彩印图案丰富多样,常用的元素有梅兰竹菊、蜂蝶蜻蜓、鱼荷、狮子滚绣球和四季花等,构成了一组组经典的画面,如《麒麟送子》、《莲生贵子》、《多子多福》、《洪福牡丹》和《福寿有余》等。点和线是彩印花布的主要造型要素,以点代线勾画图案的轮廓是其最为典型的造型特点,点的排列有秩序又有节奏。张明建将其想象为晨起的露珠,沾落在娇艳欲滴的花瓣上。他对工艺的理解和想象,也恰恰体现了他在老图案中创造出新生命力的能力。
“文革”时期,印有龙凤图案的彩印花布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艺人们只能靠开染房维持生计,彩印花布走向衰落,很多艺人弃艺从商。后来,老粗布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的确良、人造棉等新兴面料的日益流行。市面上的彩印图案渐渐消退,以鸳鸯莲花、梅花为主的单一通俗的图案唱起了主角,更有以丝网印刷代替彩印套色工艺者,为追求量化生产完全将传统彩印手法摒弃。
上世纪80年代初,张明建开始恢复彩印创作,作品也开始通过展览走进人们的视野。那一年他的作品参加了山东民间美术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艺术成就不断得到认可。1994年10月,张明建彩印作品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称号。2008年7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民俗风,乡土韵,奥运情”农民艺术展中,张明建的作品《独占鳌头》凭借传统的吉祥图案与奥运精神的精彩结合获奖。
彩印花布现在逐渐被认可,并成为山东当地的特色工艺品,人们开始将其视为装饰艺术品装点生活。作为一名传承人,张明建将保护和继承彩印花布视为毕生事业。2005年至今,他系统地恢复了一系列许久不曾面世的老图案,老版新刻了二十多套,流传百年的各式图样在张明建手下重焕生命。张明建至今尚保存着几十套珍贵的老版没有面世,有的由于历经沧桑已经趋于损毁,急待他进一步挖掘整理。这些残破的老纸版,曾是多少代艺人赖以生存的饭碗。
对于现在的张明建来说,这些老纸版不仅是前人遗留下来的参照实物,更是他创作并传承这门艺术的精神动力,让这土布上的瑰丽色彩世世代代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