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于苍老中见俊秀,柯九思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这是宋代墨竹画家文同《咏竹》中的诗句。竹子清新、高雅、恬淡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其坚韧、顽强、挺拔的品性,又让人由衷折服。中国人喜竹、爱竹、写竹、画竹,在魏晋时期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东晋王子猷对竹子“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评价到宋代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再到后来春联中的“竹报平安”,竹子的品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赞颂。
在绘画领域,从五代李夫人见竹影婆娑创墨竹法以来,历代画竹名家辈出,且各有特点。如文同、高克恭、赵孟頫、管道昇、李衎、倪瓒、柯九思等都是擅画竹子的画家。他们以竹入画并非只是单纯追求一种审美情趣,而更是为了赞颂那些具有竹子一样高洁、正直品性的君子。
柯九思的《清閟阁墨竹图》(见上图)。此图为纸本,水墨, 纵132.8厘米,横58.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我们现欣赏的是柯九思的《清閟阁墨竹图》(见上图)。此图为纸本,水墨, 纵132.8厘米,横58.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柯九思擅画墨竹,师法文同。文同画竹叶以浓墨为面、以淡墨为背,并开创了“湖州竹派”。文同以自己的画竹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他指出,画竹之前,画家必须先对竹子进行仔细观察,待心中大致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时,再展纸作画,一气呵成。我们熟悉的“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就来自文同画竹的经验。柯九思在学习文同墨竹画法和注重写生的同时,主张“书法入画”,强调“书画可通”,并提出“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柯九思别具特色地将书法用笔融入到对竹子的描绘之中,使其笔下的竹子更加挺拔劲健。元代刘铉评价柯九思的竹画:“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尽其妙。”由此画观之,的确如此。
元 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閟阁墨竹图》是柯九思为倪瓒所画。“清閟阁”是倪瓒的斋号。该画写墨竹两枝,交叉而立:一枝墨竹挺拔圆浑,新发的竹芽奋力向上生长,稚叶初长,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枝墨竹稍微倾斜,竹节劲健,枝叶茂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一竹节都不作勾勒,而是先用淡墨晕染,再复以重墨晕染竹节的两端,使其各自独立却又连属自然。竹叶以草法写成,以浓墨画叶面,以淡墨画叶背,极具立体感。可见,柯九思画竹叶全学文同。画中一老一新两枝墨竹,在柯九思的笔下姿态各异,像是一老一少两人互相扶持。竹子旁边作岩石,岩石旁点缀幼竹、小草。岩石刻画圆润浑厚,有董源、巨然一派余韵。整幅作品,构图独特,用笔沉着劲健,物象刻画形神兼备,画风于苍老中见俊秀,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的气息。
根据《清閟阁墨竹图》上的题款和印章,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此画创作的时间和用途,而且也可以看出它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该画左侧,柯九思自题:“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 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其下钤“柯敬仲氏”朱文印。画作四角均有柯九思的印章,右上角为“奎章阁鉴书博士”白文印,右下角为“训忠之家”白文印,左上角为“敬仲画印”朱方印,左下角为“锡训堂章”白文印。
此外,还有倪瓒的“倪瓒之印”和 “经 斋”收藏印。
在《清閟阁墨竹图》中,我们还能见到项元汴、安岐、乾隆皇帝的鉴藏印。更为珍贵的是,此作还有“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印。这说明,此画在清内府的收藏中也算是精品。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之外,这些印章也为《清閟阁墨竹图》增添了一些历史价值。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曾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博学能文,擅长书法、绘画,尤擅画墨竹,精于鉴赏。传世画作有《晚香高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双节图》(上海博物馆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