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解析袁建初的篆刻艺术
当代篆刻艺术的立身之本是理性地回归传统,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之路;一味趋同或是缺少个性地重复前人,只能消磨艺术作品的时代痕迹,进入无序或是无指向的失语状态。能在时代中立定精神、深入传统而出新意,实为篆刻艺术发展之正途。袁建初的篆刻创作就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袁建初学习篆刻起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军营生活。其刻印之初,恐仅是为了消遣。但当他第一次将刻好的印章盖在洁白的宣纸上,望着鲜红的印花,他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感和庄严感。他自此迷恋上这一传统艺术。直到几十年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让全世界瞩目时,他才真正体会到篆刻的魅力所在。
惊涛来似雪
袁建初潜心石上刀耕,并时常去杭州向老一辈篆刻理论家叶一苇、余正等请教。拜陈振濂为师后,他的篆刻在境界上又有了很大变化。
观赏袁建初的篆刻,不仅可以领略到他心手妙合的娴熟技巧,还可以感受到其审美意象的飞扬神采,感悟到其中所蕴藏的艺术内涵。立足传统、勇于创新是袁建初篆刻艺术的主线。篆刻创作讲求循古法、出新意。古法是创作的依据,是本。古玺、秦汉印是印章的源头。不学它们,印必无厚度、无深度。文人篆刻兴起之后的明清诸家,以明确的创作意识再造经典。他们的审美经验、技法总结细腻而具体,是后人学习篆刻的重要参照。袁建初对此深有感悟,始终坚持自己对篆刻新境的探索。
我生无田食破砚
随着篆刻创新观念的变化,写意印风成为当代篆刻的主流。作为对篆刻有着深入把握的印人,袁建初对篆刻的创变有着自我独到与审慎的认识。在当代篆刻创作标新立异的潮流中,或许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有些拘谨,个性不够鲜明。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创作能力上的缺陷,而是作者对篆刻的主动把握,是对篆刻美的独立选择。他游刃有余地驰骋于古玺、汉印、明清流派印风的可知领域,于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篆刻大家亦多有取法,尤其对来楚生的印风有深入的借鉴,从而形成了他以古玺印、汉印为基调的开放的审美面貌。
了无痕
篆刻创作“贵在不求与古人同而不得不同,不求与古人异而不得不异”(当代学者常国武语)。袁建初的篆刻创作得益于他对此道理的理性思考。观他近年印作,可以看出,他有意强调疏密变化,突出不同形态线条的对比,以大块的留白造成空灵感。他常把横画处理成微微的弧形以打破平衡,从而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他在对入印文字风格的探求上也倾注了许多心力。他的用刀取法于来楚生,通过方与圆、轻与重、斜与正的对比,丰富了形式内涵。他以熟练的技巧创造出浑厚与质朴的印面效果,正如宋苏东坡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观大意
篆刻作品是印人最好的名片。从印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印人对时代的感应、对传统的理解。篆刻是对“本心”的修炼,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操表现和思维哲学。袁建初作为一个单位里的行政领导,工作中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是他的作风。在工作之余,他又以一颗平常心稳坐书斋,“书生本色”尽现。作为浙江海宁目前唯一的西泠印社社员和书协副主席,他不以身份求利,一直默默地为地方文化事业出力。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没有俗气,没有职业气,体现着艺术的“本真”。(左各图均为袁建初的篆刻作品)
西泠翰墨著千秋(附边款)
庖丁善刀(附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