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李根源赠张良伯隶书联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是朱德的老师。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司令。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和“护法”斗争等运动。
李根源与苏州有着不解之缘。1921年12月,李根源在苏州十全街购买了一所园林式旧屋。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隐居吴中,闭门谢客,声言不参加一切政治活动。自此,他在苏州14年,其中有10年隐居苏州西郊小王山,与百姓为伍,更引来了吴中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许多佳话。
李根源赠张良伯的隶书联
李根源身怀文韬武略,既是叱咤风云的将军,又是诗人、书法家,谙熟文史,著作等身。他早年参加南社。1919年己未中秋,南社部分社员在吴江黎里结“酒社”,参加者有柳亚子、黄娄生、顾悼秋、凌莘子等十多人,作有诗词五十余首,汇成《闹红集》,请画家绘成《闹红秋禊图》。当时李还没有到苏州,未能参加酒社雅集。事后他读到了《闹红集》,兴奋地写了题识:“湖上闹红十三贤,新诗句句尽堪传;何时有兴重归去,我愿相随黎里船。”后来,黎里有好几位深慕李根源大名的文人拜访李根源,李都同他们平等相交,还赠予墨宝。
在苏州,李根源同南社社友常有诗酒之会,也和陈石遗、章太炎、张一麐、金松岑等时相过从,谈文论艺,成立国学会。他还参与了卷帙浩繁的《吴县志》的编纂工作。《吴县志》的序言中说,历时14年编纂工作得以完成,“李绅印泉之力为多”。
苏州是古吴国故都,多文物与古迹。1926年春夏间,李根源深入到苏州西郊的灵岩山,天平山,邓尉山和洞庭东、西山进行实地考察,写出《吴郡西山访古记》五卷。他踏勘、调查了古代墓葬百余处,在洞庭东、西山调查发现古代碑刻356种,其中唐宋碑刻,为各家志书所未收;对寺庙中所见珍贵文物,山岭中的古树、奇花异卉,书中也作了生动的描绘。他的一本《虎丘金石经眼录》,记录了虎丘的摩崖石刻、题名、碑石,详加考证。他曾接替吴中保墓会会长吴荫培的工作,制止破坏古代墓葬,有的加以封土植树,修复旧观。
1927年老母病故,李根源在苏州穹窿余脉小王山为阙太夫人落葬,自己在墓侧修建墓庐,请张一麐题书“阙茔村舍”。李发誓守服三年,春秋祭扫,孝服中不出县境一步。据记载,李母墓两旁石狮一对,墓前拜台、墓志铭碑都为精美大理石制成。墓北建碑亭,亭内列丰碑四块,分别镌刻灵表、祭文、公祭文、家谱等精美书法。墓周遍植青松翠柏,青松翠柏中筑一瓦房,名为“小隆中”。又在山上建筑了万松亭、听松亭、孝经台、吹绿峰、可桥、水龙吟等十来处景点。加之小王山后面不远处的穹窿山原有的上真观、宁邦寺、茅蓬、岳峙山、烂柯山、藏书庙、拈花寺、太平乡等名胜古迹,招引了无数谒墓拜访的文人墨客,其间不乏诗书名家。李又遍求墨宝,善书者皆留大笔,善诗者都必惠高吟。李专门请了两名刻工,“拂拭蔪岩,刻之石上,正草隶篆,字体齐全,风格各异,镌刻极工”。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使得小王山变成了极其珍贵的现代名人书法艺术博览馆。又建筑了五六间平房,办起一所私立阙茔小学,招收儿童入学。
在小王山,李根源苦心营筑“松海”,美化环境,筑“小隆中”,隐隐然以诸葛孔明自居。章太炎曾为题写“小隆中”一匾,下加一段跋语云:“余昔为印泉作楹语,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盖戏以魏武相拟,以印泉尚在位也。退处十年,筑室松海,自署小隆中,又追慕武侯为人,盖仕隐不同。故澹泊宁静,亦山林之趣,余因据其所称牓之。”章太炎将李氏拟作曹操,大有总揽各路英雄的气概;李根源自比孔明,又有伺机出山一展宏图之意。
1932年李从苏州到洛阳参加抗日国难会议,在北邙山发现了一群唐墓碑志,以2000银元购得重达十余吨的唐人墓志93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诗人王之涣的墓志,运回苏州特地辟专室陈列,又花三个月的时间写了《曲石唐志目》。抗战爆发,他担心珍贵的碑石被日本人掠走,转移到苏州小王山关帝庙前的池塘内,胜利后才打捞出来。
李根源留在苏州地区的墨宝不少。本文拟介绍李根源赠予吴江同里张良伯的一副对联:“旧书不厌百回读,佳客来时一座倾。”上款“良伯先生正”,落款“李根源”。下面钤有“李根源印”(白文)、“印泉”(朱文)篆体印章二方(见上图)。此幅对联现藏于江苏省吴江博物馆。
章士钊曾经说过:“吾弱冠涉世,交友遍天下,认为最难交者有三人:一陈独秀,一章太炎,一李根源。”实在是这三人,个性十分鲜明,是非问题上不肯随便附和他人。李根源来苏州后,与章太炎成为了知交。其实李根源并不难交,与普通文人交往时丝毫不会拿大。他的墨迹,好些受赠者都不是什么大名家。
张良伯(1875—1959),名麟书,字吐玉,别号良伯,1895年进学成为秀才,次年江苏学政主持科试,列优等而成为“廩膳生员”。丁酉与庚子,张两次参加乡试名落孙山。此后,科举考试废八股改策论,兼考算学。于是,张良伯退出名场角逐,一度开馆授徒,由于生活过于清苦,又弃教从商,开了米店,兼营桐油、豆饼、麻等杂物,渐渐有了积余。张平时喜欢收藏古董,尤其是字画,倪云林、董其昌、陆恢、任薰、任预等等的丹青他都有,同里人都说良伯笔床茶灶实有云林倪迂的风雅。每当友人同好光临,良伯总是高兴地拿出所有收藏,一同欣赏、切磋;对于书画名家,良伯乐于造访,求取丹青或墨宝。
上联说读书,下联说会客,这是对张良伯的描绘,也是夫子自道,李根源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对联没有签署年份,确切时间也许不能知晓,估计在1929年之后。1927年李母阙氏逝世,李正值守孝期间,所赠墨迹全部使用蓝印泥。良伯得到的对联不是蓝印泥,当在三年孝期过后所作。这时的李根源年逾知天命,书法功夫业已成熟。他的隶书崇尚自然,不事矫揉造作,滞涩中见流利。隶书要机巧,困难;要拙朴,更困难;而拙朴中现机巧,则难上加难。观李根源的隶书,拙多于巧,巧处不易见,只感觉到气势恢弘,扎实有力,真是大家手笔。
字如其人,李根源本是有血性的汉子,不是一味遁世的隐逸逍遥派。“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他在苏州招募义勇军。日寇侵略中国,他倡议组织老子军,力主抵抗。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李根源决然全力投入抗战,才离开定居了整整14年的苏州。“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政务余暇,印泉老人仍时时执笔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