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古玩知识:资本追逐下书画市场

时间:2021-11-02 13:45:10 来源:

资本追逐下书画市场

书画市场2016年“非典”后的那轮“井喷”行情,与2015年秋拍至今年春拍的这轮进入“亿元时代”的行情,应该都是资本追逐利润形成的疯狂行情,是资本将中国书画市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操纵着资本投机书画的人,对中国绘画的根本要素———“笔墨”,以及笔墨所构成的图式意境,是不太懂的。资本操纵者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出身,也就是“血统”,比如《石渠宝笈》著录,历代大名家收藏、鉴定等等,而非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真正的艺术水准。这种资本追逐利润的纯市场行为不同于过去收藏家们的收藏,真伪鉴别的学习和乐趣没有了,对艺术性和艺术水准的真正认识也减弱了。不仅古代书画市场如此,近现代书画市场也是如此。近现代书画如被画家本人画集出版过,或是像徐平羽的“玉莲斋藏画”一类,以及经画家家属收藏等,必能卖出高价。真正只是因为极具艺术性和艺术水平极高而卖出天价的作品,反而是不多的。古代书画作品有时名头都不是最主要的了,出身和题材成为炒作出天价的焦点。像去年秋拍和今年春拍过亿元的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吴彬《十八应真图》、钱维城《雁荡图》,其作者就都不是画史推崇的大师级人物,有的连大家都算不上。

所谓“血统”的纯正,在书画市场上真的这么重要吗?我觉得应一分为二地来认识这个问题。当然有着纯正“血统”的书画,大都是传承有绪的优秀作品;《石渠宝笈》虽常为后世诟病,但其所录大都仍是中国书画的珍品;追逐这些珍品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正确的。不过,书画的“血统”虽然是一种传承过程的记录,但它和人类在没有发明DNA科学测试前,所认知的家族血统是一样的;有些表面上出自名门,但也有可能是偷情的“野种”。书画也是如此,有些表面上言之凿凿,实际上有可能只是作伪高手偷梁换柱的伪品。所以,光注重所谓的“血统”纯正,是不够的,还应懂得如何鉴赏书画,如何读懂笔墨,如何认知作者应有的艺术特质。因为即使不是“野种”,有些“血统”纯正的作品,也未必是精绝之作。如去年秋拍天价成交的萧云从一件山水手卷,确是“血统”纯正、传承有绪,且有诸如张大千等名家的保驾,本来拍出天价是正常的,虽然萧云从也不是画史推崇的大师级人物,但他却是开启了“新安画派”,并被后世尊为“姑孰画派”领袖的一代书画大家。可我们细观此卷,却能发现其与萧氏高超的绘画水平、精深的笔墨功力似有不类,所用笔墨过于平实,且笔性有浮躁之感。虽构图极似萧尺木,题款书法也确是云从真笔,但细读其题识,却能从字里行间玩味出,图中用笔有不似之处的原因就是此卷极可能是其侄萧一芸的代笔,或是以萧一芸为主的合作之迹。“血统”虽纯正,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乃至文献考证的价值都很高,可从艺术性和艺术水准上来讲,此卷却不能算是萧云从的代表性作品。所以此卷拍出的天价,只能说是“血统”纯正带来的。

应该说,在资本追逐下的书画市场,已经开始脱离了收藏与鉴赏的范畴,让书画进入了特殊商品和金融投资品的时代。其表现形式就如同现今的股市,公司的业绩和基本面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有没有可炒作的概念,属于什么样的题材,常成为庄家爆炒的诱因。可以说,现今的艺术已成为资本的俘虏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