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先秦文学孟子「古代文学孟子」

时间:2022-11-19 13:33:21 来源:一往文学考研

大家好,先秦文学孟子「古代文学孟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点概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结合作品理解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模拟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对梁襄王“孰能一之”之问,以苗为喻;对齐宣王“不为”与“不能”之问,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孟子》的散文虽然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语录体,比之《论语》却有了很大的发展。

加深印象

《孟子》的文学价值在后世逐渐被发掘,汉代司马迁对它备极推崇,唐代古文家韩愈曾以孟子继承人自居,称赞“孟子醇乎醇者也”,因此“韩文出于孟子”,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孟荀以畅其文”。苏洵平生尤好《孟子》,曾端坐读之七八年,著有《苏批孟子》一书行世。王安石曾注《孟子》,为文亦学之。南宋以后,《孟子》成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是学子必读而科举必考的官方教材,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除唐宋八大古文家外,清代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古文家,在思想方面也受到了《孟子》的深刻影响,在文章艺术方面也有程度不同的借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