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成渝两地文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定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川剧,这是重庆和四川所共有的国家级非遗。
作为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曾经出现过“蜀戏冠天下”的局面。而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观点则认为,川剧真正形成是在明末清初,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
和其他非遗相同,川剧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作为重庆和四川共有的一项非遗,两地之间也有着诸多交流与合作。在极力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前提下,川剧的未来发展也成为其中的一个议题。
据相关报道,今年6月10日,川剧发展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如何推动川剧的发展,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会给两地带来更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让川剧来推动两地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直接关系到川剧未来的命运。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都是两地的川剧工作者和研究专家,通过这样的形式,会给川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提起川剧,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四川,但是重庆的川剧发展和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
川剧这项非遗,在重庆的保护单位是重庆市川剧院,咱们就来看看它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川剧院建成于1951年,位于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在经历过6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于2011年搬迁到金山大道。
作为重庆市川剧院最早的一批班底,王德元老人讲述了川剧院选址的故事。
当时,大家看了很多地方,最后看上了金汤街旁边“至圣宫”这块地方,可是当时此地已经有了“西南黑色金属设计院”。最终,贺龙亲自出面,协调设计院搬走,将这块地让给了川剧院。
重庆市川剧院,在早期的那段时间里,的确是非常辉煌,川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深受追捧。可是,进入到新时期之后,川剧的吸引力下降,大众的审美情趣转向了更为丰富的其他领域。
而此时,一部《金子》的出现,为重庆市川剧院带来了新的机遇。
这部改编自曹禺话剧《原野》的川剧作品,突破了原有传统剧目的限制,在保留川剧经典的同时,加入了新的元素,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获奖无数,也收获了观众的鲜花和掌声。《金子》也成为了重庆市川剧院近些年以来的一块金字招牌。
那么,重庆川剧在整个川剧当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呢?
据川剧艺术国家级传承人夏庭光所言,川剧流派分为四类,分别是资阳河、川北河、上坝、下川东。其中,重庆就属于下川东,并且因为其他各派也会来到重庆进行演出,所以也就吸收了各家之所长,成为川剧大流派当中最为丰富的一个。
那么,如何才能让川剧继续良好地发展下去呢?有学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必须让川剧能够符合当下大众的消费价值观。
不管是去现场观看川剧表演,还是购买川剧相关的周边文创产品,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消费行为,川剧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消费行为变得更有吸引力。
时代在进步和发展,川剧也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当大众只能记住变脸、吐火这样的外在表演形式,却不关心具体的唱腔和精神内涵,那么川剧的最终走向就只能剩下这些皮毛。
大家有关注过川剧吗?你对川剧有多少了解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