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1984年反乌托邦「1984极权主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形容整个20世纪,我会说这个时代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争夺霸主地位,世界大国化身战争机器,彼此间混战不休,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以文字为载体,向民众展示他心中构想的美好未来。
乔治奥威尔是其中的一份子,但他展示的方式比较独特,他习惯用反讽手法描绘一个可怕的未来,让人们在惶恐中警惕信仰的专制。有位学者说,乌托邦将人带往天堂,反乌托邦将人推向地狱,看完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代表作《1984》,你会发现,反乌托邦并不是在反对乌托邦式的美好,它反对的,是隐藏在乌托邦里的极权主义。
《1984》讲述了虚拟国家大洋国普通党员温斯顿的故事,这个国家利用电屏、巡逻队、思想警察等方式,时刻监控掌握民众的生活,几乎没有人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入侵民众生活的原因在于防范异端,稳定执政党“英社”的统治地位,所有与“英社”推行政策相左的苗头都会在第一时间被识别。
剥夺思考的权利
《1984》一开篇,男主角温斯顿出场,在监控下小心翼翼生活,已成为本能的温斯顿,近来越发过得战战兢兢,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下了思想罪。独立思考这件事在大洋国是很危险的,思考的内容不管是反对,还是拥护“英社”的统治,思考本身就不利于极权统治。
避免思考的多样性,规范思考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制定一套简单明了的文字语言,去掉丰富的形容词、动词、名词,只留下必需的名词,沟通交流只剩下基本事实的传递,断绝人与人之间深度交流,能有效地控制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大洋国正是这么做的,《新话字典》已经编制到第十一版,大洋国每一天都在几百个的消灭词汇。
思想纯正的新话专家塞姆窥探到新话的目的,缩小思想的范围,某一天他突然人间蒸发,斯顿敏锐地感知了“英社”的执政底层逻辑,愚民政策,只有位于金字塔尖的核心党员有思考的权利,而其他人只需要顺从他们的想法,温斯顿预感自己死期将至,不仅仅因为他拥有难得的思考能力,更因为他早已厌恶整个社会千人一面的现状,他追忆过往展望未来,期待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思考,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的时代到来。
《1984》刚出版时,曾被美国图书馆列为禁书,它提醒公众有可能存在被剥夺思考权利的现实,被彻底剥夺时,连用钢笔写日记都是思想罪,这是《1984》放到今天来读,依然能发人深省的关键原因之一。能剥夺一个人思考权利的现实因素其实很多,不仅限于政治因素,言论自由、信息大爆炸的现代,我们很可能陷入丧失思考能力的情境,丧失是主动和被动的,首先是人主动选择不去思考某种思想的对或错,安于接受,再次是人为的、被动的引导吹鼓,人云亦云。
捏造虚假的现实
为了确保极权统治,“英社”需要民众的崇拜和认可,温斯顿是真理部的工作人员,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艺术,这个国家所有传播信息都被事先筛选编辑过,所有传播媒介都在向公众灌输一个观念:元首“老大哥”是一个近乎神的形象,“老大哥”说的话就是真理,“英社”就是真理,“英社”从出现以来就一直带领着人民走向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温斯顿感受的现实是,“老大哥”经常出现误判说错话,他自己总是吃不饱穿不暖,面临着物资匮乏的现状,核心党员有着凌驾于常人的哲学思考,他们发明出“双向思维”这个概念,来调和现实与传播的信息之间的巨大矛盾,人的记忆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美化或歪曲,他们将现实定义为人的记忆,教人控制记忆,忽略主观感受。
民众不需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唯一需要相信的就是根据“英社”的指令重构记忆。而让民众无条件信任“英社”的方式是,不断塑造敌人和敌国的存在,用外部的巨大威胁、永无止尽的战争凝聚人心。
温斯顿无法认同“双向思维”,他感觉自己活在虚假的现实中,他的生活也并不像“英社”宣扬的那般美好,还被迫做了很多违反个人意愿的事,让温斯顿绝望的是,“英社”为了维持神与真理的形象,不断篡改修正从前的历史记录和相关报道,没人能让事态的发展完全按照预想的路线,所以只能让过去的言论符合现在的结果,否定了所有真实的历史,不断改写当下的记录,结果是,整个国家成为一个架空的、想象中的国度,没有过去的国家也不会有未来,大洋国朝着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行进着。
《1984》完成了一次较为成功的预言,书籍出版后不久,二战爆发,极权主义向内完成思想统一后,为了延长其生命周期,必然转而向外进行殖民扩张,从中我们可以吸取的教训是,真理不能被创造,只能被总结,太史公司马迁编制《史记》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值得被铭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从历史中汲取客观规律,尊重历史,忠于事实。
极权统治下,爱和同情心被禁止,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忠于彼此的关系不好控制,亲情、友情、爱情统统被压制,取而代之的是伦理混乱,电影上播放着孩子被炸弹炸得粉身碎骨的画面,观众们却在哈哈大笑,儿童英雄告发自己的父母有异端迹象获得“英社”的肯定,夫妻间的结合只能出于“英社”的授意,夫妻间的性行为只被赋予生育的功能,所有欲望被压制,唯有仇恨的情绪被吹鼓,仇恨他国,仇恨与正统思想相左的内部敌人,以此释放无处宣泄的精力。
对现状不满的温斯顿隐藏着真实情绪,不敢在任何人面前表露,他很孤独,时常梦见去世已久的家人,在梦里感受着爱与被爱,可他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梦境,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黑发女孩茱莉亚,第一次幽会,女孩带他回到了梦中的黄金乡,爱情和亲情彻底唤醒了温斯顿的独立意识,他是个有欲望有情感的人,不是只知道接收指令的机器。
温斯顿爱茱莉亚,但他知道这份爱并不纯粹,从前他只是在心里厌恶极权,如今他付出行动对抗极权,他和茱莉亚每一次的幽会,每一次的性行为都是对极权的打击,他企图宣告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怎样,极权都无法压制自然的人性。这对苦命鸳鸯享受过极致的欢愉,畅想过两人能拥有未来,但极权统治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两人被抓住,投入最残酷的监狱--仁爱部。
温斯顿屈从于残酷的严刑拷打,认罪悔过,但彻底击垮温斯顿是人性之恶,当权者存心欺骗、奴役公共意志,挑起无尽的战争,让民众陷入贫穷和死亡的威胁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手中的权力,强权下的温斯顿深感懦弱无力,最终迎来悲剧结尾,但他对于自己的国家,始终抱有期待,他虽然失败了,但他坚信总有东西能击败极权主义,让这个国家变得富足、民主、自由。
我不知道——我不管。不管怎么样,你们会失败,某种东西会击败你们,生命会击败你们”、“我知道你们会失败,宇宙中有某种东西,某种精神或者某种法则,我不知道——你们永远不能战胜”、“人类的精神吧”。
温斯顿的一生,每每让人联想到《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她在极权中长大,学什么、做什么从来不由自己,但爱让她的独立意识彻底觉醒,进而反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的园林就是温斯顿的黄金乡,经历过极权高墙外的美好春色,比起不知为何而活的人生,要来的绚丽多彩,当无数个温斯顿和杜丽娘觉醒,当他们为此奋战,乃至牺牲生命,才有了如今人人知民主,人人求自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