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中国画入门知识「中国画三门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欣赏一幅中国画?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却最有探讨价值。原本在中国语境下,根本不应该谈中国画怎么看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中国的方式,不需要再谈。
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每个人存在的方式、生活经历和视觉体验,都与印象中如何看中国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暂且不谈一幅中国画承载的文人理想方式,这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存在。单就笔墨材料而言,如果连毛笔都不会拿,甚至看不出来毛笔笔痕的差异性的时候,我们很难说自己能够真正欣赏一幅中国画。
我们习惯的视觉方式是 20 世纪西学东进的成果。达芬奇画鸡蛋,把鸡蛋画得很像,是一种从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形成的求真观念的再现观念,而绝对不是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方式中的一种图像经验。
应该说,这种真实再现性的图像视觉体验,是我们判断很多绘画的一个潜移默化、不由自主就会使用的方法。甚至在判断中国画的时候,特别是判断一幅工笔画,也都习惯看这个东西画得像不像。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擅长表现风中的竹子、水中的游鱼、高空的大雁。西方则喜欢画盘子里的蔬果、墙上滴血的猎物。西洋画画静物,中国画画活物,画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便有了生气和诗的韵味。黄山谷称李公麟“淡墨写出无声诗”。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近代以来,画与诗逐渐疏离,这不仅是技术的缺失,实则是意趣的改变。八大山人是诗人,他的情感不仅在有笔墨处显露,在那“空”处“白”处,都寄托着思绪。不懂诗,何以解此意趣?
中国画第三个特点,也是最独特的一点即笔墨性,这也是与西方绘画迥异的。西洋画画色彩、画造型、画明暗、画解剖、画结构、画透视。中国画不画这些东西。20世纪的中国画向西洋画靠拢,用我们的毛笔画结构、画比例、画透视,什么都画。西洋人认为你并没有超过油画,从这些元素看确实没超过油画。所有“重大题材”用油画都能画出来。当然,我们用中国画画重大题材,做了一个我们祖先极少做的事情,这也是20世纪画家的骄傲。但是,中国画最擅长的不是描摹和再现生活,而是颇为抽象的写意,或者说重意象或心象,对具体描绘却没有太大兴趣。
中国画的笔墨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书写性,即它是“写”出来的。西洋画也画线条,也可以画得很准确、很流畅,这不是中国画的“线”,中国画中的线有起伏顿挫,畅缓疾徐,完全是情绪记录,它跟书法是一个道理,是书写出来的,它从书法中来,所以赵孟頫说书画同源。
欣赏中国画里的“门道”:
►赏画工
画家的作品,往往既可以表现出作者的艺术造诣,又可以反映学术修养。
因此,赏中国画,首先就要看画工。
何谓画工,一个最基础的理解就是:画面的整体形象和气息。
画工的形象是否让观者感觉舒服、气息是否通畅。
我们往往主观批判一幅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
►赏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山川与江河。
画面布局即构图、光影、透视等。
中国画大家善用笔墨,长于布局,与尺幅间展现了世间万物。
同时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
传统国画在宣纸上作画,不加底色处,留白产生。而疏、密、聚、散也是留白的布局方式。
►赏功力
从事书画创作和思考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笔下功夫,越是初学者难以企及的。
同时资深藏家们也能相应的辨识出来笔法的老辣亦或是稚嫩。
尤其是书法,老手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
在国画方面,以笔入画者,其线条、设计、意境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
►赏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
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
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
►赏气韵
“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
“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
►赏气势
“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
“势”有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
中国古人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道。所谓“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解释,对于中国画的欣赏而言,“道”,可作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解。由于艺术的规律和原则都是相通的,故而通往“道”的途径也绝不止一条,不画画的人也可能通过书法、文学、音乐、戏剧等等其他的途径达到“体道”的层面,懂得艺术的规律和原则。当然,仅仅懂得艺术的规律(此处规律指的是艺术的普遍规律)和原则(此处原则指的是一般性的美学原则)还是不够的,因为中国画除了具有艺术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则(即共性)之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的规律和原则(即个性)。这种特殊的规律和原则,对于不画画的人来说,便是诸如笔墨、程式、符号等艺术本体方面的障碍,而这也正是某些画画的人坚持认为不画画的人便不懂画的根本原因。不穿越这些艺术本体方面的障碍,仅仅了解艺术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是敲不开中国画欣赏大门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障碍对于画画者和看画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画画者的要求是“能”或者说是掌握,而对于看画者的要求则是“知”或者说是了解。一般说来,了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掌握则要困难得多,这就好比我们看足球比赛一样,作为球迷很容易能分辨出一位球员射门功夫的好坏,而如果要真正地练就出色的射门功夫则未免就难乎其难了。另外,一个不画画的人如果能够通过诸如书法、文学、音乐、戏剧等其他途径达到了“体道”的层面,而且又成功地穿越艺术本体方面的障碍,那么他就不仅能够识画、懂画,而且由于他本身不画画,和画画的人相比反而会较少负担,较少包袱,没有狭险的经验主义偏见,不会陷入技术至上的黑洞,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反而能够具有一种旁观者清的高爽立场,而这恰恰是最为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