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板鼓的音色特点「对戏曲的认识」

时间:2022-11-24 14:45:12 来源:司鼓圈那些事

大家好,板鼓的音色特点「对戏曲的认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鼓在戏曲乐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戏曲乐队中没有板鼓不行。板鼓由手板和鼓子(或称小鼓)组成,合称为板鼓,由司鼓一人操作演奏。通常说,板鼓的作用是乐队的指挥,既指挥弦乐又指挥打击乐,且起着弦乐和打击乐之间的协调作用。这一方面,有不少的司鼓高手已经有过很好的经验之谈与理论总结探讨。在这里,我仅就板鼓演奏的音乐性谈些自己的看法,愿与司鼓同行交流并期待指正。


《大祭桩》剧照

板鼓是一组历史悠久的打击乐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曾被称为“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此”。鼓子在乐队中处于领头的地位是由其独特的乐器性能所决定的。关于鼓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古代乐器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乐记中记述描写周武王伐纣的乐舞《大武》时说:“是故先以鼓警戚”,用长大的击鼓段落作乐舞的开始。这些诗句中不但可了解鼓声的“抬”、“催”和“罢”,即音乐的“起、转、收”的指挥作用,还可感受到如“惊雷”和“激电”的表现作用。在传统的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中,鼓子仍然起着这种重要作用。它一方面通过轻重缓急的鼓条和刚柔徐疾的手势向演员提示“起、转、收”,速度、力度及情绪的种种变化,以统一乐队的演奏;另一方面,它还运用各种鼓套和乐队一起共同完成音乐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手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手板在戏曲音乐中有时辅助鼓子有时单独完成任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用得好,妙不可言,是任何一件乐器都不能替代的。


《长孙皇后》剧照

板鼓是靠司鼓者通过司鼓技法完成对音乐的演绎。因此,司鼓对板鼓这件艺术工具掌握运用的好与坏,全凭着过硬的本领和技术水平。戏曲中有句行话讲:“舞台上要好,技术中去找”。司鼓在舞台艺术中,并不靠说话来指挥实现艺术,而是凭视觉、判断、行动来表达艺术,尺寸、分寸要掌握的准确无误,有条不紊的指挥剧情发展,鼓子就是令枪,一发不可收,“成也萧何败萧何”。

《珠帘秀》剧照

戏曲音乐大体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唱腔音乐、情景音乐和打击乐。戏曲音乐具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及其功能特征,板鼓则处于戏曲音乐中的首位。众所周知,不管哪种音乐,作曲者都会事先进行主旋律创作,以供演奏者遵循;为了使音乐更具个性特征,更具美学特征,更好地为剧情服务,还需要配器,演奏者该怎样演奏则进一步细化、明朗。需要注意的是,曲作者不管怎么用心进行创作,却鲜有为板鼓谱曲的,即使配器也没有照顾到鼓子,尽管它处在戏曲音乐的首位。那么,司鼓进行板鼓演奏遵循什么?曲作者没有明确的注解,他让司鼓自己发挥。其实,长期以来,司鼓们早已安于现状,不求遵循,只有在众多演奏者群里任意驰骋,以展示其“高高在上”的首领身份。但是,司鼓者不管怎样,都需要明白并且坚守一个原则,就是他所操持的板和鼓都是乐器,板鼓所发出的每一个音都要有“乐”质或者乐感,必须具有音乐性,与其他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融为一体,显现出戏曲音乐的独有特征。


《岸上的妹妹》剧照

板鼓演奏要具音乐性,而不仅仅是乐队指挥者,这就为司鼓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然而目前的事实是,板鼓演奏没有乐谱。没有乐谱还要让司鼓打出音乐来,你让司鼓打什么?遵循什么?这是一个问题。近10年来我在司鼓实践中反复琢磨这个问题,最终,我给自己说,打出音乐以外的东西。没有乐谱我就按自己的心谱去打,用心谱使板和鼓的声音成为音乐的组成音符。打出音乐以外的东西很难,为自己寻找遵循而设计自己的音乐心谱很难,全看司鼓对音乐、剧情、人物、唱腔特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对司鼓综合素质的检验。当音乐曲谱形成后,司鼓作为全剧音乐指挥,必须认真地了解谱意,分析旋律,精心安排,设定方法,如唱腔的风格与情绪,旋律的节奏与变化,板式的转化与特点,鼓点与手板的结合,锣鼓与唱腔的结合,起伏点、高潮点等等,都需要细细琢磨,认真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一段相同谱子的戏,每个司鼓的打法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司鼓打同一段戏,每打一次其韵味也有差异。鼓条的运用,手板的运用,鼓、板的综合运用,每个司鼓各有特点和风格,运用的好,把握的准确,打出来的音乐性就越好、越强;反之,打出来的就是噪音,对整体音乐造成伤害。鼓条下去犹有神,手板一磕显灵气,这应该是司鼓追求的高境界,所谓神韵是也。板鼓打出音乐以外的神韵尤其在唱腔音乐中最能够得到展示。就拿豫剧来说,其板式很多,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紧二八、滚白等等几十种板式,在每一个板式中板鼓怎样打,没有“鼓套”可以遵循,只凭经验,只凭司鼓的灵感。


《桃李梅》

关于打出“戏的音乐性”,我总结出16字口诀,即:“繁中求减、减中存繁、柔中有力、力时求理”,也许不十分准确,或为谬误,但我依据这样的理解,打出的不少作品如《长孙皇后》、《珠帘秀》、《岸上的妹妹》、《当代孝子》、《大祭桩》、《绣花女传奇》、以及传统戏《桃李梅》、《下陈州》等均在国家和省级艺术赛事活动中获奖,我的鼓法也受到有关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为马莉、徐萍老师司鼓《大祭桩》时,通过对该剧中许多名段的用心揣摩,认真研究,使自己完全进入到戏曲音乐的创作之中、享受之中。该剧“路遇”一折集中展现了豫剧声腔中近乎全面的板式内容。这段戏起于“紧二八”,然后转“迎风”、再转“快流水”,整段唱腔结构紧凑,快而不混,似乎是一气呵成。加上我们乐队素质,个人演奏技术都比较过硬,再有演员有很强的驾驭唱腔的能力,能够感染乐队,激发乐队的情绪,所以,整段戏的演唱、演奏效果时而如行云流水,轻巧可心;时而如疾风骤雨,势如破竹。我打这段戏是鼓子和手板综合运用,鼓条打出的每个音都有灵气,手板磕出的每一“板”都显神韵,鼓之音与板之韵揉为一体,相得益彰,活灵活现,与整个乐队之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唱腔音乐,美轮美奂,每每至此,都会激起台下的满堂喝彩。之后,我又给国家一级演员刘晓燕、白伟司鼓,经过20多年的实践历练,我们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业务交流氛围,互相的了解、配合都很默契,心照不宣,由此,我觉得,要真正打出音乐以外的东西,司鼓还需要在平时排练和演出中注意观察、积累,善于与演员商榷、切磋,加深对演员的了解;以此也让演员了解乐队,了解司鼓,在艺术创作中寻找共同点,形成共识点。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所演绎出来的戏曲音乐将会感染演员、感染我们自己,从而打动观众,形成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下陈州》剧照


在戏曲音乐中,就唱腔音乐而言它赋予板鼓很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唱、念、做、打,文武兼容,不同剧目、不同风格、不同演员,都会产生不同的司鼓手法,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板鼓在剧目中的情景音乐中也不可或缺,不仅仅是卡节奏,而是成为音乐中的一个独特元素。我们还发现,在戏曲之外,一些电视剧的音乐中也出现了我们戏曲鼓子和手板的声音,听起来特别的亲切。这证明,板鼓的音乐属性受到戏剧界的广泛关注,所以,作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我们更应该好好研究板鼓的音乐性能,并用娴熟的演奏技巧为丰富戏曲音乐作出不懈的努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