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再见邬达克「周巳骏」

时间:2022-11-27 14:21:07 来源:沪上无难事

大家好,再见邬达克「周巳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真正的上海市中心在一家饭店里,不是新天地,更不是静安寺、徐家汇,而是在国际饭店里。位于国际饭店屋顶旗杆的标志点,被称为“上海原点”。

据记载,1950年11月,为了统一上海市的平面坐标系统,当时的市地政局对全市进行测量,以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东经121°28′12″,北纬31°13′48″)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

中心原点的设立为城市平面控制测量奠定了基础,浦江大桥在江心的准确合龙,地铁在地下的顺利贯通,飞机、轮船的导航等都需要有准确的坐标作保证。若没有中心原点,就无法计算坐标。

零公里标志位于人民广场,这是2008年设置的新标志,采用铸铜工艺精密加工制作,以圆形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四周为秦汉时期的龙蚊花饰,中间是经抽象化的白玉兰图案,分别指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与“零公里”相比,该“原点”不能随意变动,否则测绘部门就得重建全市的平面坐标系统。

人之一生如负重致远,不可匆忙。

“零公里”标志是公路“零公里”标志,标识着318国道等多条道路的起点,是上海城市中心点的象征。该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如果从上海骑行去西藏,便由此开始。

这个“原点”直到1996年国际饭店着手内部改造时才被发现。在向有关部门查阅地形图纸时,发现饭店的地形图是由4张图纸拼合而成,向市测绘局一查询方知这是原点位置的标志。

1997年按照楼顶旗杆垂直至地的位置,在大堂设立了“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标志供游人参观。

现在国际饭店背面的造型让人联想到武康大楼

大光明电影院也是邬达克作品

老上海市中心地带有一口井会吹气泡。这口井在静安寺内,井里涌出的水是热的,它昼夜不停地冒水,很像一直在沸腾的开水,所以被叫做“沸井”。据说沸井直通大海,于是又被叫做“海眼”。

1940年代静安寺前的涌泉

外国人把这口“沸井”意译为“Bubbling Well”,即“会吹气泡的井”的意思。静安寺则被译为“Bubbling Well Temple”。

1960年代静安寺前的涌泉 泉旁筑石栏。

四周有铁栅 旁竖石柱“梵幢”

题曰“天下第六泉”

1966年拓宽南京西路时,沸井被填。再后来,修建地铁2号线静安寺站时,这口沸井重新被挖到,原来填井时被推下去的石栏杆也被挖出来,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海归的建筑师,比如范文照、陈植以及赵深,有的毕业于美国的大学,有的留学德国,他们有的只会英语,有的只会德语,而邬达克懂七八种语言,他在监狱里学了俄语、波兰语,在上海学了法语、英语。

学外语,才是不服输的人生态度。这条定理,已经被太多人证明过。邬达克在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996的那7年间,又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若非生活所迫,哪来这一身才华.......

康奈尔大学毕业生克利,设计灵感来源于纽约著名设计师詹姆斯.布朗.洛德。洛德出生在纽约一个显赫的家庭,是詹姆斯·库珀·洛德的儿子,纽约著名律师丹尼尔·洛德的孙子。他的母亲是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布朗的女儿。洛德设计的DELMONICO大楼外墙赤陶感觉比武康大楼视觉效果高端。

Brown Brothers Harriman & Co. ( BBH ) 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私人投资银行之一。成立于 1818 年。1931年和 Harriman Brothers & Co. 合并形成了现在的 BBH。布朗兄弟哈里曼还以在公司工作过的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政府任命人员和内阁成员的数量而著称,例如W. Averell Harriman、Prescott Bush、Robert A. Lovett、Richard W. Fisher、Robert Roosa、和艾伦.格林斯潘。

洛德1879 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在William A. Potter的建筑事务所当学徒。他是Tuxedo 俱乐部的成员,并设计了纽约Tuxedo 公园的许多建筑。是大都会俱乐部、联盟联盟、球员俱乐部、球拍俱乐部的成员,并且是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国家设计学院的专业研究员。

邬达克番禺路的自宅和上图的洛德作品也是神似

邬达克番禺路的自宅和上图的洛德作品也是神似

洛德设计 DELMONICO大楼

该建筑的外观设计被《纽约时报》誉为“简洁优雅,令人钦佩”,是文艺复兴风格的绝佳典范。该建筑按照三重连接体系设计楼层分为基座、中段和阁楼,由突出的飞檐隔开。由于场地的不规则性,洛德将角落视为一个独立的正面,其两侧是以巨大拱廊为特色的立面。

堪称纽约版 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

现在要3000万才有资格到武康大楼看房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

上上下下的享受 不仅指电梯

晾衣服是个难题 居民动了脑筋

屋顶多功能区

最美的早晨,

百叶窗把阳光切好,摆在床上。

你倒了杯牛奶,把橙子切好,

摆在窗台,看她醒来。

如果你有两个橙子,

你应该用一个去换一朵玫瑰花。

原始设计图纸 绘图:邬达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里堆叠出来走心的甜

不敷衍

北欧的极光璀璨

尼亚加拉瀑布的雄伟壮观

驻足诗情画意的塞纳河畔

最自由的阿姆斯特丹

壮丽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阳光灿烂的夏威夷海滩

辽阔的塞伦盖蒂草原

关掉电脑

这些地

我都没去过

——高德地图《十一行诗》

美国人进入上海的时间很早,1848年时就在虹口地区建立了美租界(1863年与英租界合并成公共租界)从人数上说,增加缓慢又一直比较平稳,1865年时就位于第二位。1916年的2月19日,上海美侨庆祝华盛顿诞辰184周年,在礼查饭店举行。

美国总会(Shanghai American Club)又称“花旗总会”,最初源于一家桥牌俱乐部“满贯俱乐部”(slam club)1916年夏天,由一群喜欢玩桥牌的美国人所创建。玩桥牌是一种绅士们的活动,但绅士也要吃饭、喝茶;并且一场比较完善的桥牌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很长。为了解决这些基本问题,那些桥牌爱好者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桥牌俱乐部。

发起者有13人:美华公司驻华总经理萨特利担任会长,高德洋行的飞纳医生担任副会长,中国营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亚当斯负责财务及其他实际事务。发起人中有人提出既然是桥牌俱乐部,那么人员设定为52人,另外增加一个丑角(牌中的JOKER,通常称“怪”)华洋人寿保险公司常务秘书伊施尔立即把它提名为“大满贯俱乐部”。

所谓“大满贯”,是指桥牌比赛中出现主打方包揽了一副牌的13敦(一墩4张,13敦为52张;由于桥牌比赛中没有丑角,大满贯即包揽。)后来在伊施尔办公室举行的会议上承认了这个名称。并且为解决一些问题,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由它制订一个《规则》和解决固定的场地。中国营业公司股东亚瑟 · 巴塞特(Arthur Bassett)中校,这位来自密苏里的精通两个半球法律的专家,草拟了一个规章,方便会员“不用预先安排就可以聚在一起玩牌”。在江西路39号找到了场地,大满贯俱乐部由此而开始了活动。

美国总会桥牌室

“满贯俱乐部”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申请入会者很快超过了预先的控制人数,俱乐部的野心也开始扩张,不但向不会玩桥牌的美国人也敞开了怀抱,而且作出决定:必须为迅速增加的人数提供足够的地方和条件支持。

于是俱乐部打算放弃原先的限制,为此修改了《规则》。根据修改后的《规则》(《附律》)规定,该俱乐部会员分为正式会员、准会员、挂名会员、名誉会员和非居民会员。无论何种会员年龄必须达到21周岁。正式会员的名额有规定,不超过225人,不知道为什么制定了这个数字。入会费用为100美元,还规定其中至少四分之三是美国人,由此也可知其他国家的人也可加入该总会。其他的会员没有数量上的限制。为此总会必须寻找更大的地方。

1917年5月10日召开了一次大会,决议改“满贯俱乐部”为“美国总会”,由总会委员会负责向美国的特拉华州提交了注册申请,7月25日即得到通过。1917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一天,位于南京路33号A座的“美国总会”正式向它的会员开放,活动场所定于南京路上殖民银行(Bank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当年的门牌号是南京路 33A)的整个第二层,共有超过1000名宾客与会,共贺“美国总会”的成立。

为保证“美国总会”有鲜明的美国特色,1918年10月,“美国总会”年度大会出台的新章程规定 ,无论是投票成员还是选举新成员的选举委员会,其中四分之三者必须为美国人,而且官员和总务委员会至少是100人。南京路上的“美国总会会址”,本被认为是足够宽敞了;但事实证明总会委员会显然低估了上海美侨的入会热情。

随着总会规模的扩大,委员会租下了同一幢楼房的底层,用于安排办公室和桌球房;但会员仍在源源不断地增加,到1922年8月总会1000人的定额很快满员,以至于委员会有人怀疑“美国总会”是否吸收了过多的外籍会员;但调查结果却发现90%都是美国籍。

1923 年,美国总会买下了位于五洲药房东侧的地块,兴建专门大楼,当年的门牌号是福州路 23 号。据称该块土地原本属于美商贸易行的协隆洋行,1918年前后,该洋行买办何日琰代美国老板垫款二三十万两银子做空头生意,结果输个精光。到了年底,沪上行庄纷纷前来讨债,美国老板一文不名,一倒了事,何日琰拔枪自杀。经此变故,协隆洋行只得变卖地产。

大楼由美商克利洋行设计,其实由邬达克承担,新仁记营造厂施工。美国总会大楼是他在克利洋行时的代表作。1923年5月破土动工,1925年8月落成。新楼采用被称为“美国殖民时代建筑样式”的风格,具英国乔治式样;或说仿欧洲新古典主义威尼斯式。

美国总会建筑外观为殖民地时期乔治式风格。立面竖向三段式划分,底层入口处有三开间饰塔司干柱式的浅门廊。外墙用美国进口的棕色面砖饰面,白水泥勾缝,白色大理石勾勒线脚。阳台、窗架设计简洁,二层为落地长窗及出挑阳台,二至五层窗口上方均有白色平券形楣饰。

在18世纪时,人们把这些混合的建筑称之为“殖民地风格建筑”。美国也曾为英国的殖民地,即使在独立之后,在建筑上依旧崇尚欧洲的旧时风格。因此在那些时段里的建筑通常称为“美国殖民时代建筑”。

花旗总会于1925年8月建成,是一座较早使用美国进口棕色面砖的建筑,据称用去了八万余块,用白水泥勾缝,色彩显得大方而热情。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建筑风格,特别是偏好用深色面砖,白色大理石等装饰材料,影响到他日后设计的多个作品,也开启了 1930 年代上海建筑中广泛使用棕色耐火砖作外墙装饰的先声。

进入大门可见一座大理石扶梯,在它的后面设置餐厅。东面装有两部电梯,西部设置弹子房,东部辟作酒吧间;二层有扑克室、麻将室和休息室等;三层以上均为卧室,安装了暖气设备。整个大楼的内部装修比较细腻和豪华,它的规模也胜过当时在上海声势最大的英国总会。

1924年11月底,美国总会总部举行落成典礼,上了许多报纸的头条,如“远东最现代的建筑,美国总会新楼落成”。《大陆报》(The China Press )出版了一期增刊介绍这一建筑。“简洁、端正、庄严,一种温暖欢迎的感觉从这座典型殖民地建筑的入口扑面而来……”

类似美式外墙设计在华山路登云公寓也可以看到

此前,邬达克曾经受到中国银行前董事和中华懋业银行邀请,赴京与一位德国毕业的中国建筑师合作,后者参与过许多大型国家项目。邬达克很高兴能获得这个邀约,他说因为就气候条件而论,北京比上海更加适宜居住。但因为未得到所要求的报酬,他还是留在了上海。

邬达克设计 中华懋业银行上海分行大楼

著名银行家、收藏家沈吉甫先生一生当中服务过两家银行,其一是在华俄道胜银行担任北京分行的经理,其二是在中华懋业银行担任总行的总经理。一九二九年,中华懋业银行由于投机外汇失败,正式停业。

沈吉甫辞去中华懋业银行总理职务以后,赋闲在家。由于家境富裕,就一心迷恋收藏,对书画古玩极有研究,成为名满京城的大收藏家。据说,他的收藏相当广泛。尤其是珍贵的瓷器、画卷等,更是价值连城,富可敌国。

图片来自沈先生的外孙普凡老师(沈路平先生)

沈吉甫先生是我国银行新式管理制度的奠基人之一。据民国时期史料记载,中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就是由沈吉甫、陆宗与、曹汝霖、张嘉璈、杨荫逊等七人共同开办的“溥益银号”,并且由财政部批准正式注册。

中华懋业银行股票和沈吉甫先生签字币

中华懋业银行,中美合办银行。1919年成立。总行设在北京,并在天津、上海、汉口等6处设立分行。该行主要从事汇兑及各项存放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并经中国政府特许,有发行兑换券的权利。

原中华懋业银行大楼

该行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20年2月各分行相继开业到1923年上半期为银行的起步和调整时期,此为第一阶段;从1923年下半期到1926年下半期是银行短期繁荣时期,为第二阶段;从1926年下到1929年5月是银行迅速走向衰退的时期,为第三阶段。综观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该行整体的发展趋势。

北宋晚期 定窑梅瓶 沈吉甫旧藏

亚历山大递藏、大维德爵士收藏

沈吉甫先生在家中紫檀柜子前留影

沈路平先生著 《富贵人家》

1924年12月1日,邬达克登报宣布在外滩24号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租赁的办公室开设事务所。

外滩24号,建成于1924年,建筑风格:带东方元素的新希腊风格。公和洋行设计。建筑立面造型强调轴线对称和横三段构图手法,外型端庄。建筑五层顶部石板墙上刻有银行的名称,上端饰以腰线,六层顶部希腊式檐口与腰线呼应,具有日本近代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

现为中国工商银行(ICBC)

建筑师并非设计12号汇丰大楼的威尔逊,而是科勒德。这位设计师巧妙结合了日本元素和新希腊风格,让东西方风格和谐融为一体,而不像其他中西结合建筑那种凌乱的感觉。

这座六层大楼,整体庄重典雅,内部装修讲究,以正大门为纵轴线,两侧对称,外立面浅色的日本花岗岩与黑色铁门形成鲜明对比;中部两根爱奥尼亚式柱气势不俗,铁门上呈现青铜雕刻的古代日本武士,身披盔甲,肩背箭羽,窗下的锁石形似低垂双目的古佛,顶部的女儿墙则缀以希腊式檐饰……

大门的设计,外滩金主们都很在意。

公和洋行出品 海关大楼

通和洋行作品 原轮船招商局大楼

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 外滩15号 原华俄道胜银行

外滩24号,见证了邬达克的崛起。1926年夏天,这位后来沪上闻名的国际饭店设计师亲笔写了一份简历:“1925年1月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此后便设计建造了宝隆医院、西门外妇孺医院宿舍楼、宏恩医院……”

外滩源 新天安堂 罗素曾在此演讲

公和洋行设计 河滨大楼

城市更新 保护建筑外墙涂料颜色都是一样的莫兰迪

邬达克设计 丁贵堂旧居

这栋房子的主人丁贵堂出身卑微,家庭务农,他是最早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代人。因为成绩优异进入仕途,最后官至海关副总税务司,为人民海关的创建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被载入史册。

邬达克的设计体现了中式对称的美感,用螺旋形西班牙柱式作装饰。至于采光,也考虑地很充分,窗台设计地很低,保证了足够大的透光面积。

在外滩24号大楼工作的7年里,邬达克完成了四行储蓄会大楼和慕尔堂等代表作,并着手设计大光明电影院和四行大厦(国际饭店)1932年他将事务所迁到新作圆明园路真光大楼8楼801,还是在外滩区域。今年刚完成外墙保护性修缮。还好,颜色没改。

真光大楼

外滩源1号 赵抗卫先生油画 远处能看到真光大楼

就在邬达克到达上海的第二年,陕西北路457号未来的主人、香港首富何东于1919年也来到了上海。那年,邬达克26岁,何东57岁。

邬达克设计 何东公馆

欧亚混血儿何东是香港著名买办、企业家、慈善家,曾为怡和洋行副经理,是汇丰银行、黄埔船坞公司等的大股东,后成为香港开埠后的首位巨富。

何东 爵士

何东在金融、船务、地产、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涉足,现塘沽路、峨眉路、南浔路、大名路一带,原本大多为何东家族的产业。

何东家族富可敌国,来上海发展后,独缺豪宅一幢。设计并建造一幢豪宅,成了当年何东家族的“刚需”。可能是何东香港的住所,就在香港的西摩路的缘故,何东派遣他的儿子何世俭到上海后置办的豪宅,同样也在西摩路上。

何东 香港公馆

何东公馆

在克利洋行谋生期间,邬达克的设计偏重古典主义。何东公馆是邬达克进入美国克利洋行做绘图员后设计的第二幢建筑。从邬达克年谱上看,这幢建筑的成功设计,令邬达克在上海建筑圈名声大噪。

何东夫妇

走进陕西北路457号,依然会被这幢矗立了近百年的仿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流行于欧洲17世纪的建筑风格的建筑震撼。

邬达克永远铭记着父亲的告诫:“你要从为西方客户服务转型为中国客户服务,不要着急,你要坚持把世界上最摩登的建筑风格引进到上海。”

这幢建筑的细节装饰,与海洋、航海的元素无处不在,小到船锚的图案,大到二楼的天窗设计。1959年,《辞海》开始筹备修订旧版的工作,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成为独立单位,定居陕西北路457号。

于是,陈望道、傅东华、刘范猷、任铭善、李毓珍、曾彦修、刘大杰、钱子惠、徐森玉、谈家桢、谭其骧、周信芳、金兆梓、徐铸成、赵超构、贺绿汀、苏步青、李国豪、程门雪、朱物华、李俊民、冯契、蒋学模、周谷城、严北溟、周予同、冯德培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先后被调至《辞海》编辑部,参与编纂和审订工作。

何东公馆

西摩路周边豪门云集,素有“一条西摩路,半部近代史”的说法。

现宋庆龄基金会

陕西北路369号 宋家老宅

宋家对面住的是许崇智

张兰坪旧居 陔庐(门口的铭牌写着:红公馆)

张爱玲旧居常德公寓对面是华界哈同程氏旧居

张爱玲母校 圣玛利亚女中旧址

和知名的中西女塾原本并非同一所学校

江苏路155号的中西女中景莲堂,也是邬达克的著名设计之一。它的创办人是美国卫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首任校长是海淑德。学制10年,主要招收富贵女子入学。光有钱不行,也得考察品德,这所学校不欢迎被宠坏的千金小姐。所培育出来的都是名流,如如宋氏三姐妹,而且采用全英文教学,教授算学、音乐、家政等很多方面。

在中西女塾读书时的宋庆龄

现为市三女中

建筑风格是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建筑平面为倒『T』字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白墙红瓦的设计,有利于疏通雨水,而且也充满了浓重的中国风。

看看邬达克的设计功力

陈皓明(其父陈介,民国时期湖南籍外交官,相继担任驻德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大使)才貌双全,是中西女塾校花,后来嫁给宋子文夫人张乐怡的弟弟张远东。

按照这所学校1920年的收费标准,一年学费300多大洋,而那时,一个五口之家每月只需数十元便能过上中等水平生活。

跟她同届的还有周叔苹、苏州黄梅贞(伍克家夫人)、严枌和缪宗绍(陈燦章夫人)等人。周叔苹跟她齐名,是邮票大王周今觉的女儿。

1951年6月底,“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云的日记中提到,他去巴西领事馆办事,购物时遇到了陈皓明,后来几人一起去郊外拍照。第二天中午,他去陈家吃午餐,是陈皓明主厨,做的饭菜极为可口。

陈皓明的兄弟陈家博娶孙中山之子孙科二夫人蓝妮第三女李华(孙穗芬的同母异父姐姐)为妻,李华之兄李振亚生女李蒙,于1986年当选为全美亚裔小姐,嫁给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

1928年戊辰级毕业生郭婉莹、陈仲娟

永安百货郭家也为千金选择了这所学校

西摩路旁的南阳路也是豪门云集

史量才旧居

史量才旧居

贝公馆 (贝润生之子贝义奎旧居)

道路千万条 沪牌第一条 邬达克的车 有腔调

邬达克番禺路自宅对面是他设计的孙科别墅

大陆、中南、金城、盐业是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四家银行。四行储蓄会大楼由邬达克设计,1926年建造。对面是通和洋行设计的原大清银行旧址。

采用了19世纪晚期中欧公共建筑的个性元素,比如:钻石形窗户、转角塔楼等等。浮雕的选择,则是古典复兴风格,建筑外形也充满了复古风情。

邬达克设计的蛋糕房,位于新华路329弄的36号,据友号外滩以西考证,被改动之前看起来像一个双层蛋糕。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生活在这样甜蜜的房子里,因此他称这栋房子为,“犹如童话小屋般的房子。”因为寄托了个人情感,是邬达克生前最喜欢的个人作品之一。

1956年之后,因为入住户数增加,渐渐地将两楼做了加建并安装了一个屋顶。将邬达克设计的局部二层大宅加盖后,变成了类似武康路390号的地中海风格。

底层中央客厅有一大理石铺砌的欧式喷水小池,外圈为硬木带纹地板并用玻璃砖隔断。整座建筑新颖奇特,装修豪华。这里曾是西班牙公使官邸,后为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时购得。周先生因主张和平而被投入监狱,于1949年殉难于重庆“白公馆”。后来,这幢建筑属于旅居海外的周均时的女儿。

武康路390号

原上汽集团总部

慕尔堂 Moore Memorial Church(1931年)那时还没有顶端的十字架

最震撼人心的是正中央那句话:真理使尔自由

1874年建造时叫“慕乐堂”,属于基督教美国卫理斯教派。但后来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意思是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也有说法是为了纪念美国堪萨斯州,捐款人慕尔去世的女儿所以改名。

典型的美国学院复兴哥特式,大量采用斩假石饰面,用水泥幔尖拱顶,当时少有。

当然,外滩金主们并没有选择邬达克。沙逊家族曾经被称为“亚洲罗斯柴尔德”,他们自己不喜欢这个称号。因为罗斯柴尔德根本算不上Old Money,而沙逊家族作为巨富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19世纪初,沙逊家族受到当局迫害,不得不逃离巴格达,移居孟买。

幸运的是他们正好遇到了需要人手开辟中国市场贸易的英国政府。从此之后,沙逊家族的核心信念就是紧紧追随英国政府,拥抱世界强权。他们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对当地社会的塑造中发挥了想象力,先是在孟买,后来是上海。

沙逊家族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契机,取代怡和洋行成为最大的鸦片贩子。他们千方百计维持鸦片贸易,从不对自己的行径表示悔意。而上海公共租界独特的董事局治理则让沙逊家族分享了殖民地的统治权。

第一代掌门大卫·沙逊在孟买创办了沙逊学校,主要收留穷苦犹太人。在孟买,沙逊为企业员工提供从职业训练到墓地的社会服务。嘉道理家族的第一代男孩毕业于沙逊学校,另一位著名的毕业生是上海富豪哈同。哈同毕业后辗转来到上海,从沙逊洋行守门人的工作开始发迹。

嘉道理家族后来脱离沙逊洋行独立发展。他们的身段较为柔和,比较关注与中国社会的联系,主动与孙中山联系,争取对犹太复国运动的承认。劳伦斯·嘉道理香港回归前还受到邓公接见,是最后一批大班。

华懋酒店(The Cathay Hotel)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酒店之一。维克多·沙逊(Victor Sassoon),一位拥有亿万财富的沙逊王朝后裔建造了这座酒店。这里吸引着全球名人。20世纪30年代,沙逊王朝在中国的商业经营已有一个世纪。

现和平饭店

艾里·嘉道理艾里·嘉道理(Elly Kadoorie,1867-1944)也出生在巴格达,最早是沙逊家族的一个雇员,但他很快就自立门户,拼起了多样化投资的商业版图。他在中国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同盟,其中有孙中山这样的革命党人,也有当地的商界巨子。

他与两个儿子劳伦斯、赫拉斯一起,在房地产和连锁豪华旅馆领域打出了一片天地,在上海和香港两地都有了长足发展。比维克多·沙逊起步还早,艾里·嘉道理就兴建了“亚洲最好、最时髦的宾馆——Majestic (大华饭店)”,191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就是在这里举行了婚礼。

接着,他又在香港建造了同样超五星规格的宾馆,半岛酒店。当然如今的上海半岛酒店也选址在外滩。

1924年嘉道理公馆Marble Hall (大理石宫),成为上海当年最大的豪宅——它的设计也确实称得上是殿堂级,近期保护性修缮完成。

邬达克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居所是位于延安西路的达华公寓。1937年,邬达克送两个儿子去加拿大读书后,他将番禺路129号的房子出让,携妻女搬到了达华公寓的底层居住,直到1947年离沪。

达华公寓现锦江都城酒店

1937年建成的10层高楼达华公寓,体现了邬达克晚期的建筑设计风格。受欧洲现代住宅运动的影响,使用大量流畅的水平线条,完成了这幢造型简洁、匀称且充满秩序感的极简主义风格建筑。当时,达华公寓有“小国际饭店”之称。在1980年之前,它也是上海西区最高的建筑。

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学习参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