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古琴的意境是什么「古琴的韵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周佳艺 图/受访者供
古琴在人们的具象概念中其实并不陌生,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拨弦乐器,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琴文化深远沉厚,其音袅袅,给人以微淡、空寂的意象,常常会与禅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多数人的认识中又是一件遥远的、充满奥义、难以理解的乐器。但在琴师刘驹的理解中,古琴是以微弱之音,起奔雷之势,令人振聋发聩。
古琴的“宇宙观”
云南在全国是古琴市场比重较大的省份,近十年来,刘驹的奔雷琴室都在致力研究古琴的制作与复原工艺,这也是西南地区制作丝弦琴的唯一一家。
首先要认识一把古琴。
“古琴的长度一般在一米二左右,近乎于人的臂展,宽度在二十公分左右,是手掌张开的最大宽度,在我的理解中,这种制作标准是为了方便演奏和携带。”刘驹介绍,古琴的制式多样,流传到今天,保留了大约二三十种,诸如伏羲式、仲尼式、伶官式等。
“古琴的基本构造有琴面、琴弦、琴徽、岳山、蝇头、绒扣、琴底、龙池、风沼、雁足、轸子等。”刘驹告诉我,古人制琴实际上代表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琴是对世界的缩合,代表了古人的宇宙观。“古琴琴弦在最早的时候只有五根,内合五行,面圆底平象征着天圆地方,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的时间。”
琴身的结构精妙绝伦,早在蔡邕《琴操》和桓谭《琴道》就有记载。除了承载了对时间和天地的理解,琴首岳山高起,琴弦如流水淌下,琴后又有龙池凤沼,五弦之音对应五行五脏,细节部分的含义不胜枚举。整个琴体排布出时间和空间的交融,天地山川、万物灵长的和谐。
斫琴,丝味何如?
《新论·琴道》中,这样记载了古琴创制的过程,神农氏俯仰观察,削梧桐为琴材,将蚕丝做成弦。传统的古琴一直是以蚕丝为弦,因时代原因和技术的变革,自20世纪中叶,多用的是钢丝尼龙弦,蚕丝弦的制作几近失传。
“蚕丝琴的声音古朴静美,每根弦是用上千根蚕丝揉搓而成。”刘驹告诉我,制作过程中,要经过搓、捻、绞、缠等工序,在琴弦制作成后,还要用特殊的配方多次熬煮,以达到凝固状态,十分繁复。丝弦琴弹奏出来的声音微弱平缓,听之如有人在娓娓诉说,钢弦琴的声音和它一对比,竟觉得嘈杂无比。
斫琴是整个对古琴进行加工制作技术的统称,合格的斫琴师在传统文化、古琴艺术、工艺美术等方面的造诣颇深,古代名家所制的琴更是价值连城。“谁识清流过浅滩,弦声贴面最为难;横弓朱尺将安用,无筅须凭造化关。”在刘驹的工作室的一面墙上,写满了各种古人制琴时留下的口诀,古人制琴有自己的哲学体系,需要反复的参读、领悟,看起来玄之又玄的古代技法不仅离不开不断的实践去重新获得,也需要灵光乍现的一刻。
一把古琴的制作至少需要十四个月的时间洗练,要经过选材、赋形、槽腹、合琴、装配、裹布、灰胎、漆胎等多种工序。材质的搭配、底面的厚薄、琴体的大小、槽腹深浅,每一步做到极致才能使琴的音色和美。“同样的选材、同样的工序、同一个斫琴师做的琴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刘驹笑称,也许随斫琴师的心情高低,做出来的琴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世界上没有两把相同的琴。
选材是重要一步。刘驹告诉我,琴面与琴底,分别以属阳与属阴的两种木材斫制而成。琴面的木料一般是选择老杉木,或者是桐木,好的木材敲击时会发出来如鼓的响声,斫琴师以此来鉴别,刘驹的指头便因为长年累月的敲击形成了厚茧。琴底选择紧实的梓木,两种性质不同的板材在胶合之后,便会产生阴阳交融的声音,非常奇妙。
挖槽腹也是决定古琴声音质量的关键,极度考验了斫琴师的水准,因为制作时要不断辩听琴音来进行调整,判断槽腹的结构和形状是否合理。古琴的灰胎也是十分神奇的存在,既能保护古琴历经长时期的磨损,又要兼具传音效果。整个工艺中,灰胎制作时间最长,需要反复打磨、修补,灰胎过薄,琴声则会失去含蓄内敛的味道。
刘驹介绍,从古至今的常见的灰胎一般有这几种:鹿角灰、瓷灰、瓦灰、膏灰、血灰、八宝灰等,“有些年代久远的古琴面板已经老朽,弹奏时依靠灰胎震动竟能发声。”其实整个斫琴过程严谨有序,但其中的微小变化所形成的巨大差异,很像是某种人力以外的偶然失序,我想也是斫琴师沉浸其中的魅力所在。
传世之琴,蔚为大观
提起工作室“奔雷”的命名,刘驹说渊源于唐代名家雷威所制的“春雷”琴。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可见在琴史的分量。
这把传世之琴的身世离奇,北宋灭亡后,赵佶被掳,“春雷”琴流入金人手中,也随之带到了北京,金章宗完颜璟也是一位风流多才的皇帝,他将此琴列为明昌御府第一琴,被收藏于承华殿中。金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后,“春雷”又复出于世,成为了元宫中的珍宝。后来,“春雷”琴被赏赐给了元朝丞相大琴家耶律楚材,到今天,“春雷”琴到底归属何处,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春雷”的名字顾名思义来于自然气象,记载中形容它的声音是“其声沈以雄,其韵和以冲”。“古人起名十分雅致,每把琴都有自己的名字。”刘驹介绍,取自天文气象的有“残雷”、“崩霆”、“风雷”等;取自山水声音的有“惊涛”、“云泉”等;取自人文的有“九霄环佩”、“玉玲珑”等。
“古琴和其他乐器不同,它除了是演奏的器物,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承载体。”古琴历来受帝王、仕人、文人所推崇,因此和书法、篆刻、图纹及一些历史考证结缘。一些琴上,常见刻有制琴时帝王年号年数、制琴者姓名籍贯及制作地点等字样,更有拥有者所题写的诗句,常见琴的底面上有古代某名家一两行诗句的书法字迹,或一段工整小楷行书的序题,或一方印章。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苏轼写《琴赋》,说出了古琴弹奏的基本奥义。“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在禅宗的总结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多数讲究“清微淡远”的意境。
实际上,古琴最早是作为巫祭法器出现,由圣王所制,在祭祀中,以至臻诚明之心弹奏,这也成为古琴的一个最初基因。所以后世弹琴者,要求弹琴前必静其心,肃其气,对弹琴者的要求更高,弹琴不仅是修器乐的技术,更要修己身之德。后来,逐渐被文人雅士作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是抒怀寄情之物,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在“琴棋书画”中居首位。
“古琴的演奏成了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长期以来不是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却在现代文化生活中遭到边缘化。”刘驹说,这种缘由导致人们对古琴演奏艺术的认识逐渐扁平化,有的人认为它过于高雅,有的人仅仅认为是一种轻音乐,或者是茶室的背景音乐。不过到现在,古琴演奏者逐渐增多,它的爱好者成百万倍地增长,刘驹告诉我,解放后的初次全国古琴普查,而那时统计出来的会弹古琴的人仅有四百位。
古琴弹奏的派别之分繁多,仅江南一带就有大小小的琴派无数。琴派的形成,受地理因素、师承影响、传谱差异、地域文化的制约。刘驹师承的是九嶷派,著名琴家管平湖便是属于这个派系,属于第二代,到了刘驹这儿,属于第四代。
听起来很像是古代武侠世界的划分,各派的理念不一,派系的规矩严谨。古琴的演奏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秘诀,仅仅只是弹奏手法的演示,没有声音的节奏标识。怎么弹奏一首曲子,全凭心中的感觉,因此同一首曲子的弹奏,出现了不同的音乐效果。
攻琴如参禅,这种微玄的变化起于“念”。所谓“念”其实讲的是每个人的思维想法,弦与指合,音与意合,人与琴合。“更简单地来说,我的心情平淡,便在按弹时轻柔一些,情绪高涨,便在按弹时用力重一些。”刘驹认为古琴所带来的绝不是虚无的,难以捉摸的部分,“一件看起来十分无用的东西,会在不经意时响出惊雷之声,产生醍醐灌顶之感。”刘驹觉得,古琴的正音,无形中令人端正,听闻到微弱的声响,回过头时,早已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