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成长需要\\「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8月12日起至8月27日,旨在开发少儿创意及创造力潜质的蕃茄田艺术第五届国际儿童艺术展,在上海木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用专业策展的方式,将不同年龄段孩子们充满创意的作品,聚集到专业的艺术馆中进行展示。
本届展览展品近千件,不仅有北京、上海、广州、陕西、四川等地孩子的作品,也有来自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孩子的杰作。伴随着线下艺术馆及即将启动的线上3D美术馆的展览,这些孩子们的创意集体亮相在申城市民面前。
积极打开孩子的创意脑洞
这已经是蕃茄田艺术连续第五年举办国际儿童艺术展,今年的创作议题“多角度思维”,几乎就是蕃茄田艺术儿童艺术教育核心理念的一种体现——打开儿童艺术创作的丰富想象力,通过艺术的方式培养孩子拥有多角度思维。
说起今年的议题,精中国际儿童教育研究院院长施建志认为,在科技日益蓬勃,咨询传播手段极为丰富和快速的今天,多角度思维更加难能可贵。对于孩子来说,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孩子观察、探索,帮助他们拥有一整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让他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世间万物的多面性,从而不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而艺术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多角度思维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尊重孩子的感受,让每个孩子在适合的年龄,创作出符合他身心发展阶段的作品。蕃茄田艺术为孩子打造的艺术展,都是这一理念的年度呈现。
施建志介绍说,他们曾追踪访问在蕃茄田艺术学习过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已经15岁了,当初进蕃茄田艺术的时候大概只有7、8岁。眼下的他已经可以给家里的室内装修提供意见,并能考虑到在整个装修中的整体协调性、完整性等问题。
还有一个8岁的男孩,4岁开始在蕃茄田艺术学习,2016年获得了一个创意大奖,作品就是他设计的一部未来车。在设计中他不仅展现了创新艺术,同时还考虑到车的在现实中的可行性。施建志说,艺术教育的确带给孩子们正面积极的影响。
教育也可以是一场多角度思维
如今,家庭教育有一种现象:家长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多角度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有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的通道。艺术教育能否为家长提供另一种解决方案?
“如果应试教育是一种还在改革途中、孩子必须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家长不同时选择另一种方式?”施建志的回答脱口而出,“学校老师教授的是一种方式,校外培训教授是另外一种方式。但是这不意味着生活都要成为应试教育。”
施建志说,孩子学习再紧凑,也需要一个缓冲的空间。这个缓冲空间十分适合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释放压力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释放心中的压力。
同时,孩子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艺术教育相当于脑部的重新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建构新的东西,这不仅与应试教育没有冲突,反而可以并行。所以在应试教育之下,孩子可以学习到两种甚至更多的知识,何乐而不为?
施建志说,受挫力、持续力、专注力、耐心、审美、创造、创新等,这些当代人在社会生存中必备的能力,都不是来自书本和学科,而是在如美育等非学科教育的浸润中日臻产生与完善。“我们看到电影海报会会心一笑,这是因为透过海报,大脑镜像原理将海报和脑内的过往经验进行重合,在这个重合的过程中产生感受力的调度,再通过调度,产生感情的联动。所以说,艺术教育能够真实地带领孩子进行更好地感受和通力,也是为什么艺术教育对传统非应试教育有所帮助的原因。”
未来主题精神依然围绕孩子感受
“我孩子创作的是舞动丹顶鹤,在这近千件作品中,我看到了很多丹顶鹤,但是没有一件作品的想法和表现形式是一样的。所以我在想如果我们只讲究技法,单纯让孩子学会艺术速成的全部技巧,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多角度思维,那么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在本届展览现场,一位家长留下了这样的感悟。五年的艺术展历程中,无论创作主题如何变化,孩子呈现的作品都让家长充满了惊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个专业的儿童艺术展览,是艺术创作的完整经历,能让孩子学会表现自己、与人沟通,进而定义自己的价值。对成人而言,儿童艺术展的举办,可以转变成人对儿童艺术的传统观念,儿童创作往往提供我们用新的视角观看世界,冲击着成人的既定思想。
“原创精神”、“以好奇心打开看世界的眼睛”、“艺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艺术的本源与传承”、“多角度思维”……细品蕃茄田艺术五年的主题精神,逐年趋向教育的核心,而不仅仅只是强调艺术表现。这一方面体现了主办者在艺术教育本质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无疑也给将来的活动诉求提出了更高的难度。
“我们每年想要传达的点都是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设定的。” 施建志说,观察的内容包括亲子关系、教学活动中的创作、社会话题、教育话题等。不过,无论如何,这个点都会围绕孩子的感受来进行。
(2017/08/12-08/27,看大型国际儿童艺术展,蕃茄田艺术邀你在木文化博物馆3楼,一起为孩子的“内在补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