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粤曲和粤剧的关系「广东粤剧粤曲大全一粤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同是诞生于珠江三角洲的粤剧、粤曲、粤乐,都具有很突出的兼容性。三者之间长期存在着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
据黄日进先生的研究,广东音乐(粤乐)与粤曲、粤剧音乐唱腔的关系很密切,是同一种方言的音乐语言,在音乐和戏曲中的不同运用。“前者是按音乐旋律建构的规律运用,后者是按戏曲曲牌结构的规律运用”。
粤剧吸收了粤曲的木鱼、龙舟、南音、粤讴这四种声腔。粤曲从师娘时期便吸收了粤剧腔调中的梆子、二簧腔系。粤曲吸收了粤剧腔调后,有着重大的发展,其成果又为粤剧所吸收。如粤曲艺人创造的反线中板、乙反中板等板式,“祭塔腔”、“冰云腔”、“燕子楼腔”等专腔都广为粤剧采用;燕燕、张月儿、小明星等粤曲艺人的唱腔广受粤剧艺人钟爱,其精粹对粤剧唱腔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清代道光初叶,八音班便从粤剧中截取唱段作为粤曲清唱。
民国初年,已有粤乐社不惜重金邀请著名的“师娘”到乐社唱粤曲,由乐社成员担任伴奏。此例一开,不仅是“师娘”,还有粤剧和曲艺的名演员也愿意不取甚至倒贴酬劳到乐社唱曲。
辛亥革命后,粤剧原有的“十大行当”唱腔,逐渐归并为大喉、平喉、子喉三大类。小生从原唱假嗓改为唱真嗓,创造了平喉唱腔。粤剧语言从使用“舞台官话”,改为使用广州方言。基本调从E调渐降为C调。粤剧的这些变革,被粤曲女伶们迅速地全部接受。
20世纪20年代开始陆续有一批“粤乐玩家”被粤剧老倌和粤曲名伶聘请到粤剧班社或曲艺班社担任专业乐师,有些还担任乐队“头架”。大批业余“粤乐玩家”进入职业队伍后,对粤剧、粤曲的唱腔音乐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还把粤乐演奏带上了舞台。所有的粤剧和曲艺班社,吸收粤乐比较流行的曲子,既用作气氛音乐和间场曲,也用作曲谱填词。 粤曲名伶小明星之所以能创造出影响至大的“星腔”流派,离不开梁以忠、陈卓莹等粤乐名家的帮助。粤剧的薛(觉先)派唱腔艺术的形成,也有粤乐“四大天王”之一的尹自重的功劳。
三、虽然粤剧、粤曲、粤乐三者之间的关系异常密切,但在表现形式,审美功能上,三者之间的区别又是非常明显的。三者在各自的发展史上,各有精彩,各有辉煌。
《黄飞虎反五关》唱念做打样样俱全,图片来源于21cn新闻网
粤剧是在舞台上演的,除讲究唱、念,还讲究做、打。粤曲本来是在歌坛上唱的,只讲究唱、念,不讲究做、打。粤乐主要是在乐池里奏的,尤为讲究音乐性。粤剧演员称老倌。曲艺演员称唱家。粤乐演奏员称乐手或师傅。按中国艺术系列协会的常规,搞粤剧的入戏剧家协会;搞粤曲的入曲艺家协会;搞粤乐的入音乐家协会。
大学问家王国维曾用“歌舞演故事”五个字来解析戏曲。粤剧也是以唱歌和舞蹈演绎故事的。歌包含唱与念,舞包含做与打。戏曲还是一门特别强调形式美的艺术。一代代的粤剧艺人不但继承而且发展、创造了极为丰富,相当精美的排场和唱腔。这些排场和唱腔在演绎故事中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美的享受。粤剧观众进剧场,不但是要知道你演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更主要的是要欣赏你怎样用粤剧特有的艺术形式来演绎这个他已经熟悉了的故事。
学习王国维大师的研究方法,是否可以这样说,曲艺是“说唱讲情、事”。粤曲是一个音乐性强,注重听觉艺术的曲种,讲究唱工,不长念表。原来的粤曲清唱,既无化装,亦无动作,唱多白少,不带表演。虽然,后来唱粤曲也时带些表演动作,但主要是说唱,或说人叙事,或抒发情感。粤曲听众特别强调悦耳的,情感宣泄的享受。
粤乐是通过器乐演奏来表现的。粤乐尤其善于从古今中西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经过消化和吸收而为己所用,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既具有传统民间音乐韵味,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还具有典型的南中国亚热带风情。粤乐的风格特色绚丽多姿。基本乐器组合就有吹打乐、硬弓、软弓、以本地乐器为核心、以西洋乐器为主等五种。不同的组合演奏不同的乐曲,风采各异。
粤剧、粤曲、粤乐三者在各自的发展史上,都有其独特的精彩和辉煌的岁月。
粤剧,据梁沛锦先生收集研究的剧目数据:至1981年,共有剧目11360个。从剧种的剧目数量来说,这无疑是中国之最,甚至是世界之最。其中民国元年至“五四运动”的9年间,曾演剧目1813个,平均每年210多个;“五四运动”后至抗日战争前的17年间,曾演剧目3617个,平均每年220多个;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的4年间,曾演剧目1030个,平均每年250多个。二十世纪20年代,省港班崛起。在广州,长期稳定的广府戏班超过36班。这些省港班涌现出一批很有造诣的演员;演出的剧目题材时新、广泛、多样;表演艺术博采众长;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从30年代初到四十年代初十年间的“薛马争雄”,他们积极改革粤剧,展开了一系列的革新和竞争。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革命前,“改戏、改人、改制”,使旧粤剧获得新生。推陈出新,创作、改编了大批现代戏,挖掘整理了大批传统戏。广州的“三(文化)宫六(戏)院”夜夜开锣。百花齐放,涌现了《搜书院》、《荆轲》、《十奏严嵩》、《寸金桥》、《金鸡岭》、《关汉卿》、《李香君》、《山乡风云》等经典剧目。
林榆(右一)为粤剧《山乡风云》排戏,演员为罗品超(左一)、红线女(中)。
图片来源于南方日报
粤曲,二十世纪的20和30年代是粤曲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粤曲曲目来源把过去依赖戏曲班本,改为请专人为女伶撰写粤曲;唱腔艺术、语言使用、基本调调降等,全盘接受了粤剧当时的变革;涌现了张月儿、熊飞影、张琼仙、小明星、徐柳仙、张惠芳等极具影响力的流派代表性人物。
粤乐,二十世纪的20和30年代是粤乐的鼎盛期。这个时期不但粤乐名家辈出,粤乐名作潮涌,而且对外影响迅速扩大。当时,粤乐社扩展至上海、北京、天津、沈阳、西安等大城市。东北地区,也有群众通过放唱片学奏粤乐。据广东几位老一辈音乐家回忆,朱德、叶剑英等老革命家都很喜欢粤乐。抗战时期,他们在延安,兴之所至,就约请几位粤籍青年“开局”。粤乐的传播还扩及海外。有人说,在世界上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地方,都能听到粤乐。
(待续)
编辑:晓风
图文:中国粤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