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戏剧和长篇小说 会淘汰吗 「老舍长篇小说和戏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群里展开了一次讨论,关于艺术。话题是Q先生引起的,他看了我在公众号里提到的话剧《洋麻将》,也去看了一遍,说“总的感觉是,这种东西是‘阳春白雪’,现在的普罗大众很难接受。戏剧,包括话剧,似乎只能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灭亡是注定的。不管人们多么怀念”。他还说到了长篇小说,认为这是“旧媒体时代的艺术形式。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没有它的位置”。其他朋友也发表了看法,认为各种戏曲也在被淘汰之列。
许多艺术形式在迅速衰退,甚至消亡——这个观点我同意。没有一点艺术含量的短视频覆盖网络,席卷一切,冲垮一切,所向披靡,击垮了所有的艺术样式。欣赏稍稍严肃点的艺术,就像从前以戏谑为主的滑稽戏和评弹,也要动点脑筋,还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可是现在绝大部分短视频,不择手段博取眼球,却不设任何门槛。虽然无聊,但确实能舒缓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焦虑情绪,使它通行无阻,老少皆喜。人的本性,在“脑力劳动”上也是“好逸恶劳”的。
大势所趋,但是戏剧和长篇小说可能还不会消亡,而是改头换面和改弦更张地继续存在下去。比如话剧,现在有了小剧场、有开放性结尾、有台上台下的互动、还及时移入网红段子,甚至放下身段“小品化”,在舞台美术上也利用高科技标新立异,这都是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现在更有音乐剧,把话剧、音乐和舞蹈揉在了一起,成为了艺术的新宠;我看过一部音乐剧《摇滚红与黑》,更以经典小说为蓝本,让人叫绝。从希腊戏剧开始,几千年来,戏剧艺术虽然衰落,但从没有断脉,足见它生命力的绵长。长篇小说也一样,《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的读者少了许多,可是网络上的玄秘小说、盗墓小说、穿越小说,读者都是百万级的,不少作者以此成了千万级富翁。我们看不起这些所谓的“小说”,可是不能不了解这类社会现象;衰微的只是我们眼眶里的长篇小说。
“阳春白雪”是相对于“下里巴人”而存在的。它数量虽少,但一定会有;如果没有,那么也不存在“下里巴人”了。改革开放以后,白领阶层日益壮大,在大城市更是成了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受教育程度高,一大部分自小便接受了精英教育,包括艺术熏陶。他们当然不会满意短视频的肤浅,而有高得多的审美要求;还有,他们有经济实力,舍得买动辄数百元的门票。而且从“虚荣”的角度来说,欣赏“高雅艺术”正是他们身份的名片,怎会轻而易举地放弃呢?那些“阳春白雪”的艺术只要没有野心,占据艺术市场的小小份额,还是完全做得到的。我去剧场看过几次话剧,都是座无虚席。偌大上海,只有区区一个“话剧艺术中心”,还怕没有生意吗?至于喜欢看传统长篇小说的年轻读者虽然不多,可绝对数量也不少,我的侄子和外孙女都是“书迷”,所以对此我还是有一点信心的。
讨论里,大家一致说,纵观历史,淘汰的确实比继承的多,但旧的淘汰了,新的一定会出现。因为我坚信一点,只要人类还存在细腻的感情需要宣泄和表达,一定会有与之匹配的艺术样式出现。短视频一类只能使人的感情粗粝,丧失了精确表情达意的能力,久而久之,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普罗大众”,也会摆脱对短视频一类的迷恋,转而有时候去涉猎一下所谓的“阳春白雪”。
有明天,就有艺术;有艺术,明天才会更美好。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且尽情尽兴来享受眼下的“艺术大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