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心法是什么意思「五大心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心法丁雪峰 渊林画院 2016-09-28 06:55
人生一世,各有想法,各有追求。想法各异,追求也各异。倘若认真于此,不难发现,并非所有追求者皆会如愿以偿,很多事不过是仅凭乐趣而为之。但真正面对一件事,要想做好,必须认识思行关系,并且列思维之心法为首要之位,至少应与行为等值相待。作为艺术之追求者,更应对艺术思维给以重视。因全部艺术活动包括有三: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其关系为,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由此可见,艺术创作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而艺术思维又居艺术创作之首。由此可知思行关系,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当不言自明。
艺术创作分艺术思维之精神活动和材料加工制作之技术活动两部分。后者是前者之结果,前者是后者赖以存在之基础和理想追求之意图。故艺术思维对整个艺术作品之成败至关重要。艺术思维的确是整个艺术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其原因在于艺术家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追求的正确与否,必然导致行为结果的高下与成败。
所谓“心法”,指的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和艺术构思。凡书画创作,皆有思而作,想在前,做在后,所谓“意在笔先”即有此意。如画什么,怎么画?或以物传情、或借景抒情等,皆为思维活动,当是“心法”范畴。所以这里所讲“心法”自然也就指向了艺术思维、艺术构思之方法。
“心法”就是在作品完成之前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一系列的艺术思维活动,正是艺术家所谓的心智谋取。它起于物、感官能、应物发、会于心,立意构思,皆“心法”所容。《文心雕龙·明诗》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与我有感。其玄妙微应,感物入杳冥,难以言表。但是这感物之心与人的德行、智慧、学问、修养相关,故而可知,“心法”非一朝一夕之所能养成。
书画家对事物有所感应,才会有表现之欲望,“意”必立乎中。“感”是人与事物相互作用,“应”是人与物互相作用后人对物的一种回应。所谓“感应”,就是艺术家在“心思”统率下的五官和身心对事物的感应。就立意而言,必是在感应的基础上产生。
现实生活中,书画家总被这种或那种事物所吸引,或形或色,或景或情,并有所感应。出于好奇,总想寻个究竟。此时,我们的所有器官都在一种本能感应中,各自发挥其作用。眼睛可观事物而得其形,察其色;鼻子可嗅事物而得其味;嘴可品尝事物而得其品类;耳可闻听事物而断其声;手足可感受事物而知其质性;身临其境可体会事物之处境。以上种种,终会于“心”。因中国人所讲,“心”是人们心理、生理的“总司令部”。它统领言行,其令始终贯穿各器官。此也正如苟子所言:“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苟子·解蔽》)。
如何才能保持“心法”畅通,心物敏感? 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于万事,无不当以“应物”之心感之,而心和气畅,其乐融融。以清逸之心感物、表意,直达物性,便得思维研习体悟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