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文学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人民日报电子版评论员文章」

时间:2022-12-09 12:45:06 来源:名企名牌

大家好,文学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人民日报电子版评论员文章」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评论家的责任与使命—【郭军文选】序

冯 楚


给人家文集出版写序,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对于一个从事职业评论人来说,更是一件严谨的事情。因为这需要从责任和使命上去思考,我们所从事的评论是否对得住所评的人和事物。同理,为一个评论家的文集出版写序,更是集中了这一核心的价值。

多数评论者出于审美爱好和情感相投,而从事个人化的评述某一朋友或领导同事的作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相交和认知,达到“近者悦远者来”的内心初衷,这是可以理解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乐)乎”?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之交,可淡如水,可浓于酒,甚至是血浓于水呢?

当代社会已少有这些情境了。人性正处在一个及物过度期,相反,情感的诉求更趋向于及物性的选择,虚拟抽象、符号娱乐、游戏化代替了原始的情感交接。特别是在进入大数据社会的消费交易方式,人们想找到直觉的原始情感事物,已实在是太难了。这涉及到理性精神批判中的批判,是当代批评家建立个人审美批评的重要价值判断和重新认知的能力。

在一次由《中国文艺家》杂志和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联合主办的《数字化经济浪潮下的当代艺术创新发展之路研讨会-田流沙油画人物创作个案分析》学术交流会上,我结识了广东省社科院的评论家郭军先生。他是这个会的主要发起人和新闻通稿撰写者,也是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和品牌协会的副会长。听他的发言及读到他所写的相关新闻评论,我是很感到吃惊的,有一种岭南文艺论坛突然冲出一匹白马的的感觉。他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一派君子风度。我太熟悉广东的评论界一些人物了。如他这般状态下的评论家还是头次看到。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思想的敏锐和视野的开阔,他的眼光独到而又善美。在审美思想上就高出一般主流评论常见的俗套和呆板,呈现他作为评论家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否则,无法去衡量一个评论家的存在尊严。这从他选择田流沙作为学术交流,及国际推广的一个主要艺术家,足见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和国际前沿艺术潮流的深刻了解。他在《开创传统卡通画新范式—浅论田流沙艺术IP的艺术价值》一文中,思想观念远见,历史意识丰厚,现实生态明确,艺术使命感强,具有责任的呼唤和担当,与时代的精神联系紧密,是一篇具有前瞻性的当代艺术价值评估。让我们眼前一亮,展示了无限可能性的艺术家的未来前景。

其次是,郭军先生为人的知行合一,与神速的时效观念,在此次会务中也可见一般。这次田流沙作品广州研讨会的召开,从主要学术嘉宾的召集邀请,到现场主持人及新闻通稿的发布和现场报道,他面面俱到,亲力亲为,使这场研讨会以较少的时间和投入,却做出了相当好的实际效果。这是一场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家和作品推介交流会。也是一场相当专业和高端的研讨会。一个专业评论工作者,有如此的超越性的综合表现和组织策划能力,这在评论界也是不多见的。当然,这种评论家的生态拓展,也会形成当下的一种趋势。复合型的评论人才的出现,是当代文艺的发展需求。

其三是,郭军先生的综合文艺知识相当专业和丰富,在诸如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音乐、艺术史等领域,都有很深的涉猎。在行文叙事和观点分析时,信手拈来,经典如数,文采纷呈,又极富于哲理性和诗性,是情感、理性和直觉的融合结晶。如他在《笔下是春秋,—浅评林锦清书法作品》一文中,他对传统书法的理解,与现实发展的诉求,有着深度的反思和思考,不仅仅是从个人情感审美上的喜好。不夸不媚,平意公叙,以史为鉴,以事为实。

书法史即是春秋史,几千年来的刀刻与笔写,可谓刀耕火种,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呈现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源流。笔下是春秋,是时空与生命生息的谱系,是灵魂和精神的经纬,孔子著春秋,何以写之?春秋是一个历史感非常深重的词。对于春秋的书写者必然地具象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林锦清的书写人生,与其日常创造的具体生活,是深切地融于一体的。郭军以中国文人之集大成者苏东坡和丰子恺之艺术思想,来点化林锦清的书法意义,是非常切合林锦清的人生实际境况的。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学不足,终不能妙。”以此观照一个业余者的习书,并从创作的方法与意义上,延伸为当代人对书法的一种全新理解。书写字是为基于对生活一种精神补给。书法史上之集大成者,往往都是从文化的融入上获得书写之外的一种心灵造化,而洽不是为了书法而书法的一种工具使唤。

同样,郭军以近现代名家丰子恺先生对于艺术与艺术品的分析和理解,以教化现代心灵的丰富精神享受,是行之有效的审美经验。这一点犹为重要和及时,因为当下的艺术应试教育和功利性目的,已将中国艺术引向了一个巨大的误区。郭军在这里借用于林锦清的艺术人生追求,以佐证艺术史上的成功者多有一份丰厚的文化情怀。

丰子恺先生说过:“艺术对于人生的效果,其实是很简明的:不外乎吾人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及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到的影响。前者可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称为艺术的间接效果。即前者是“艺术品”的效果,后者是“艺术精神”的效果”。这里的艺术精神,更是郭军所强化的林锦清的笔下春秋,才有了一种深厚的个人修为,对于艺术所付出的真诚。

书法是一种文化情怀与职业信仰的融合创造艺术。以此来观赏和评述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的精神生活,是郭军这些年持之以恒的工作和生活现实。在其诸多评述岭南书法家的文论里,足可看出他信仰艺术之坚定和奉献精神。娴熟的书法史和文化史上的深入把握与实际相结合,使得他作为一个专业理论工作者,既充满了诗性的自由叙述,又保持了如此严谨科学逻辑化的推论和辩识。这是一个当代文化艺术评论者必备的常识和思维能力。

不仅如此,郭军先生在评判当代诗歌方面,亦有较高的观念呈现和价值立场。足见他平时对当代诗坛上的了解和关注。诗歌是当下一个陷入文化困境的现实。我们素以诗歌传统大国自居,在精神上的诉求不亚于一种宗教信仰。诗歌是中华文化上的桂冠和明珠,曾经光芒四射,普照和润泽了中华民族的心灵成长。


郭军先生对此亦有深刻的洞察和发现,并提出诸多诗人和作品,来加以对比和评判,为当下的诗歌现实走出困境,重新复兴中华诗歌的艺术魅力。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长文《文化自信是新诗创作的驱动力》,可是掷地有声,震聋发聩。这是我看到的最具有说服力和鼓动性的诗歌复兴之檄文。既有批判的现实性,又有未来的写作的前景性,既指出当下诗歌写作的病根,又提出和分析了诗歌找到自信的动力,是当下极其难得一篇关于新诗的存废存亡之争的自我救赎的理性建设性高论。

综上所述,只是从几个侧面表达了我对于郭军先生的评论家功力及其艺术忠心的领悟。他的确是我所见到的岭南文艺界一位实力抵达者。一位杰出的评论家的诞生过程,值得我们所有人更高的期待,这也是文艺生态的重要呈现。我作为中国文艺家艺术生态专题的推动研究者和发现者,非常乐意为他的评论文集的出版,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支持。谨祝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评论作品。不足以序,是为序。

【作者:冯楚,六十年代生人,现居北京,当代诗人批评家,现任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家》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文艺家融文艺生态专题全国总策划。】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