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大家好,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中医药出版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依托中医药学与西医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新型医学,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优势。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是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中西医融会贯通的能力和素养。首先,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教师与医师的双重身份,具有一定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理论基础与临床经验,以此为基础,才能有效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要注重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每个人擅长的专业有所不同,要经常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形成制度化,不断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从而间接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中西医结合医学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既具有现代医学诊疗思维,又具有中医临床思维的中西结合复合型医学人才,以期在临床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治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为了培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人才,首先要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对于中西医的基础课程,要全部纳入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中西医的基础知识,为中西医双方的优势互补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培养目标,除了医学基础课程之外,中西医结合课程还要包括以下课程:一是人文科学课程,《医古文》《中国古代哲学》等,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医者精神和人文情怀,以期在临床中能够真正为患者考虑,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二是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学》等,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经典为“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之作,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医经典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医经典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大有裨益。
其次,要注重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系统整合中西医结合课程,逐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临床课程的中西医课程融会贯通,促进中医辨证思维与西医诊疗思维融合。比如开设《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等课程,中西医结合课程不仅要从中医方面对该疾病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还要从西医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案等方面对疾病进行阐述,使学生从中医、西医角度了解疾病,启发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
再者,改革优化实验课程。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不同的课程部分基础性实验有交叉性问题,对于这类型实验要进行高效整合,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而综合性的实验,要强调中西医基础与临床课程的结合,教师要给予引导,锻炼学生实操和探索能力。另外,要开展特色的实验教学,实现中西医实验的融合,如“王氏连朴饮对湿热型大鼠脾胃功能的影响”实验中,一方面涉及西医实验的实验技术和检测指标等,另一方面又能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临床实践中强化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
如何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背景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思维,是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针对这一问题,黄璐琦院士提出按照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攻关,中西融合、提高疗效”原则,首先要对现有的中西医临床病案进行分析和总结,逐渐完善中西医临床协作的诊疗方案与评价体系,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推广与应用。
有了制度保障之后,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课上,我们要注意临床案例的融入,要理论结合临床,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做好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工作。近现代中西医大家的临证案例和精彩故事是我们最好的教学素材库,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教师应多深入挖掘中西医大家的医案典籍,从诸如国医大师等名中医医案中选取较典型的中西医临床病案融入课堂,给课堂带来震撼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夯实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比如国医大师陈可冀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科的带头人,他将中医活血化瘀的思路运用到冠心病的治疗中,造福了无数患者,将他的医案融入课堂,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冠心病的西医学常规治疗,又能够学习到中医对冠心病的临床辨证思维,培养中西医临床思维。
临床实践上,我们要加强中西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大部分中医经典学科教研室,在附属医院都有相应的门诊与病房,在门诊和查房过程中,从中西医两方面提供诊疗方案,中医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均与相应经典相联系,使得学生切实体会到中医经典的魅力,西医学按照发病机制等进行规范化诊治,双管齐下,提高临床疗效。比如温病教研室与“发热性疾病”相关,入院非传染病的发热性疾病会收入该病区,入院后先做相关热病病因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检查,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中医诊疗方案也体现温病的诊治特点,学生在学习温病时进入病房,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西医结合的辨病思维。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优势,为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注入更多力量。(王文静 贵州中医药大学)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