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智慧与人格成长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时间:2022-12-10 08:45:09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大家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智慧与人格成长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新时期“减负增效”要求下,学校改革如何创新,才能顺势而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学校育人特色?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将育人理念、学校办学实际与新高考改革内核深度融合,把信息化手段灵活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杭州二中具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结合立德树人总要求,确立了智慧成长、人格成长两个课程体系建设大方向。

智慧成长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两方面。其中,人文素养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人文社会、艺术修养、体育健康等,科学精神课程包括数学逻辑、自然科学、科技创新等。人格成长课程体系分为社会参与和兴趣特长两方面。其中社会参与课程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领导力、劳动德育等,兴趣特长课程包括社团、俱乐部等。

学校将“必备素养、学业基础、人格成长、智慧成长”融为一体,以国家课程为主轴,拓展基于课程目标的校本教材开发,着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与实践应用能力。学校通过走班制让新高考中的选考科目扎实落地,还结合校本选修课程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和实践能力。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者之间的融合,学校最终完善并构建起“一体·两翼·三层·四院·五育”的课程体系。

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转变育人模式,学校进一步采取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全面实施选课制、全面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进一步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等五项措施。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学校在必修课程中大胆推行免修或选修制度,课程选修的灵活设置提升了学生的学业兴趣。

学校调动校内师生资源,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课程化、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性实验室,匹配自主研修课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从活动走向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校在“红五月”德育系列活动中设计了针对高二年级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各班结合学生在语文、英语和艺术课堂上的学习成果组队参赛,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表演功底。整个活动将素养发展目标融合进入德育课程化设计实施流程,最终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参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文学素养,同时这段学习过程也作为活动经历记入学生的过程评价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学校不断完善教师及学生评价体系,应用评价系统,通过“学生对课程满意率”“课程执教教师自评”“学科同行互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结合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的评价,进行综合展现,通过反馈不断修正,形成课程设计闭环,让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课程的顺利实施和课堂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后勤技术的保障。学校构建的校园信息化系统深入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从学习规划到选课排课,从走班学习到成绩分析,从精准化教学到研究性学习,从自主学习到综合评价,全方位辅助校园课程体系构建,有效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将教学效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促进课程设计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作者:杨帆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5日第9版 版名:课程周刊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