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好莱坞电影 为何能完成从娱乐到艺术的转变呢「好莱坞电影转变的因素」

时间:2022-12-12 13:49:07 来源:渝川读书

大家好,好莱坞电影 为何能完成从娱乐到艺术的转变呢「好莱坞电影转变的因素」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是美国最为重要的流行文化产品、标签。但从电影诞生至今的大多数时间里,电影及其价值一直备受争议。很多人认为,电影扩散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以及其他不正确的社会和文化观念,促使人变得粗俗、危险、愚蠢、盲目追随电影偶像。但电影也经常得到颂扬,认为其能够启迪心智、引人遐思、让人变得愉悦和充实,电影还被认为可以展现书本等其他方式难以起到的作用,展现一些恢弘壮丽的历史场面。

加拿大学者、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施恩·鲍曼所著的《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书中指出,“关于电影在美国文化中的位置的持续分歧是20世纪美国电影世界所发生的种种重大变革的遗产”。电影最初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娱乐,在后来开始被部分的认为是“严肃的艺术作品”——有意思的是,好莱坞开始成为美式电影的出品中心时,好莱坞电影长期被认为是肤浅、粗俗的代名词,但到了20世纪晚期,许多好莱坞电影却也被认为“严肃的艺术作品”。



从大众娱乐产品到艺术作品的转变

电影最初当然只能是工人阶层等平民阶层的娱乐产品。所以一开始就有批评家认为电影是“给廉价人的廉价演出”——最初,看电影只需5美分,到了1930年代也不到25美分。更有学者宣称,富人、受过教育的人把看电影视为“逛贫民窟”的机会。1920-1930年代的小说和文章提及电影时,往往会直接将之与庸俗乏味划等号。

不仅如此,批评家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美国电影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暴力、有伤风化一类的社会现象。有意思的是,相当于英国和美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前30年里对于电影的排斥,德国、意大利、法国各个社会阶级对于电影的接受程度都很高。这也促使了欧洲的文化观察家将欧洲电影定义为更接近于艺术、美国电影则只是庸俗行乐的寄托。

但上述差别在二战战后就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了,美国观众越来越接近于其欧洲同辈,这与美国教育水平提升、电视在中低收入家庭开始流行(市民阶层不再频频光顾影院)、美国公共媒体变得更加强大并成为影响公众审美和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有关。这意味着,美国大众电影市场首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萎缩,然后逐渐调整为适应新类型观众。《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书中指出,美国观众的中产阶级化是导致电影产业发生较大变化的重要动因。事实上,这种变化对于书中所称的电影节创立、针对电影的学术性研究兴起、电影导演作为艺术家频频进行自我推销也是起到了前提性作用的。

《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这本书检视了好莱坞电影从粗鄙的娱乐“产品”,变成艺术“作品”的关键时期:20世纪60年代。书作者指出,20世纪美国发生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文化的重大事件,而经济、科技发展的崛起促成了都市化水平的提高,而这都有利于形成规模更大的电影市场。受过教育的白领阶层对于电影的喜爱,从而有利于让观看电影成为一种艺术上的品鉴。

第二个原因是,好莱坞电影世界内部发生了转变,从而有利于电影与艺术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比如,电影节的创立,如同书评一样的影评作为重要的艺术批评体裁的推广,电影研究等电影学术的兴起,导演们以艺术家身份积极参与的各式公共活动……这些都让好莱坞电影逐渐接近于其他正统的艺术形式。

第三个原因就是好莱坞电影世界因为影评、学术的引进,可以在理论上进行研讨,而这有助于电影产品突破其基本的商品价值,而经由发掘而被提炼出各式的艺术价值。



电影作为艺术,如何扩散其话语

电影与学术界产生的更紧密联系,不仅使得读过大学的中产阶级观众保持看电影的习惯,而且也有助于让电影获得跟歌剧、戏剧表演、舞蹈艺术、交响乐、莎士比亚戏剧演出、印象派绘画等所谓的高尚艺术相提并论的地位。大学开始开设电影课程,乃至最终出现电影专业、电影学院,这些还让电影产业因此可以收获更为稳定的人才供给。

《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书中还谈到了美国的电影院在二战前后呈现的不同形态:战前主要面向工人阶级观众,战后则是面向中产阶级观众,变成了更具艺术气息、票价门槛更高的场所。这种转变当然也促成观众对于电影作品的制作水平的预期提高,“到1940年代后期,(美国的)观众们已经开始期待在所有电影中看到声望作品的专业性和技艺性。”

《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这本书所述的电影的这种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在我国内地也曾出现过,即20世纪90年代大量引进港台电影,尤其是娱乐色彩很浓的商业片,人们普遍将电影视为快消品,而到了新世纪的第10个年头左右,电影产品类型大量增加,观众对于艺术片等非商业片的耐心程度也有所增加。

正如书中所述,好莱坞电影最初被认为是消遣,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则开始被视为能与其他严肃艺术并列的艺术。这种转变的发生,与美国电影产业、文化界的努力密不可分。

从1925年开始,《纽约时报》、《纽约客》、《时代》等美国主流报刊就开始发表影评,这也成为了数十年内引导美国大众观影潮流的重要指引。《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书中对上述报刊1925-1985年的电影评论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越往后,出现在影评中的“高雅艺术”类的专业术语的出现频率就越高。而影评的写作方式和内容,越往后也越接近于对其他艺术形式所开展的鉴赏和评论,摆脱了作为广告、类似广告的地位。

《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书中指出,1960年代开始,美国主流报刊邀请了有专门的电影史和电影分析专业知识的人撰写电影专栏。这些专栏常常能左右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失败。这意味着,至少在当时的美国市场,影评和书评等艺术评论具有同一层次的市场效果,但这种市场效果又必须建立在评论者、发布平台的利益独立基础之上——2001年,美国康涅狄格州还曾起诉过某知名电影公司,因为该公司不仅编造广告宣传语,而且在广告中还引用了一个虚构的批评家的评论。


所评图书:


书名:《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

作者:(加)施恩·鲍曼

译者:车致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