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康德对浪漫主义的影响「康德的艺术观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8年3月2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了第九期“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论坛议题为“康德艺术论中的形式主义与表现论之间的张力”,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朱会晖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卢春红研究员担任评议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副编审张颖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郭宾为对话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晓霞担任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及刘永明、关莉丽,科研处副处长杨明刚,研究生院石中琪、林敬和(Enrico Rossetto),聊城大学郝春燕,北京大学张雁,太原师范学院张慧琴等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部分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朱会晖重点辨析了康德艺术论中的形式主义和表现论的关系。通过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分析,他指出:第一,康德认为,对理性理念的表现能够影响审美愉悦,只是因为它们所引发的感性单纯形式能影响诸心灵能力的自由游戏;但如果不借助于感觉形式,理性理念便不能影响审美愉悦。因此,表现论并没有否定形式主义。第二,康德认为,对理性理念的表现并没有取消美的艺术的无目的性与纯粹性,理性理念在美的艺术中的意义只是在于激发内心的自由游戏和引起审美愉悦。此外,康德对艺术独立性的强调基于他坚定的启蒙立场:艺术就其本身是无法真正地解决现实问题,它的积极的现实作用必须以理性的严肃思考为前提。由此,其形式主义构成了表现论的基础。二者在康德美学中其实彼此相容、相互补充。
评议人卢春红充分肯定了此选题的重要性,但认为在讨论前有必要对“形式”这个核心概念进行清理。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谈起,卢春红指出,“形式”概念在西方传统中,是指一种与经验的、感性世界相分离的纯粹的形式,但这种观念在康德那里发生了转变。康德在转向主体自身的同时,在他的形式体系中包含了感性的形式,因此,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也试图剥离感性形式与理性理念的关系,确立感性形式的独立性,从而在形式概念上形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内在张力。这与中国话语中的形式概念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同样,表现论与表现主义两个概念也有区别。朱会晖赞赏卢春红的历史梳理,并解释说,“表现论”这个术语并不是要强调康德美学与表现主义之间的紧密关联,而只是说明,在康德看来,艺术是对审美理念和理性理念的表现。康德的表现论和后来的表现主义都强调艺术对主体意识的表现,但前者更侧重于理性理念,后者则更侧重情感体验;前者更乐观,后者通常比较焦虑而犹豫。
郭宾认为,尽管西方传统中历来有超验形式(理念)与感性世界的彻底分离,但康德的“认识论转向”对传统目的论的处理,能在感性形式(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至善理念之间建立一种象征关系。他同时指出,要从历史叙事的角度来认识康德艺术理论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暂时撇开英美哲学对表现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历史叙事,康德美学是进入德国浪漫主义的关键入口。对此,张颖表示,康德这种先验式的研究,会令当代人对其理论有永恒性的价值期许,因此以康德的表现论来读解现代艺术的表现主义或会有超越历史的一致性,这有待进一步考察。
张颖还重点探讨了“审美理念”这个概念。她认为,审美理念是需要再辨析的。审美理念与艺术的主题不同,它不是明确的,且没有确定的概念能够言说。作为一个否定性定义,想象力的表象并不是它的定义。同时,审美理念与理性理念之间的对立,以及艺术表象与审美理念之间的关系都需要进一步清理。朱会晖对此解释说,康德的审美理念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想象力的直观,它是由具体的形象与形式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整体,它会引发丰富的概念性的思考,却没有任何概念能够完全契合它、解释它。在谈到康德关于各个艺术门类间关系的论述时,张颖提出,康德对演讲术与诗艺有不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他对美的艺术的判断和他对当时艺术现实的判断之间做出区分;朱会晖则认为,这缘于在康德的艺术定义中有严格意义与宽泛意义的“美的艺术”之区分,康德所贬低的演讲术属于广义的“美的艺术”。
关于康德艺术论的现实意义,关莉丽认为,康德的著述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抽象思辨的理论中体现着对当时社会的深切关注。她进而阐述了康德理论在真理问题上的开放性特征,并对其艺术论在不同层面的工具性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细致区分。郝春燕指出,虽然康德理论有复杂性、多义性及阐释的语境性等令人难以把握的特征,但它对于我们理解好的艺术与不好的艺术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即艺术的启蒙性不在于正确的教导,而是要在游戏中激发出独立判断和反思的能力。孙晓霞从“独创性”这一概念出发,提出是否可从艺术史的研究路径进入康德艺术论,通过考察当时艺术的现实状况来理解康德的创造、天才及合目的性等诸多概念及范畴,进而思考其与现当代艺术的诸种关联。张颖、郭宾及朱会晖等认为,正是18世纪社会各界对情感与感性的普遍重视才孕育了浪漫主义,因此,康德理论对研究浪漫主义乃至现当代艺术,都是无法回避的。杨明刚提出,康德思想及西方大多数的艺术理论都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体系之间存有巨大的异质性,如何能找到两种思想体系合理对话或沟通的突破口,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此而言,大家一致认为,康德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要在理论的艰难寻找过程中,获得自我启蒙,这应是今日讨论康德理论的最大现实意义。
论坛中,在场学者还就康德理论中的类比、象征、标志、符号、美的领域等核心概念和范畴,以及关于“aesthetics”的译法等问题进行了精细的辨析与深入的交流。
原标题:康德艺术论中的形式主义与表现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孙晓霞/供稿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