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讲解「赵之谦篆书特点」

时间:2022-12-15 11:57:20 来源:欢橙墨客书院

大家好,吴让之篆书吴均帖讲解「赵之谦篆书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吴均帖》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一篇骈体散文,是其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岸的秀丽风光与所见所闻。看似描绘风景,实则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官场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心境。

吴让之此帖圆润遒婉,疏朗隽逸,其飘逸俊雅的书写风格与清新隽永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堪称双璧。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艺术特点:形体结构、用笔力度、线条质感是实现书法审美价值的三个要素。

首先,吴让之此帖独具魅力的用笔是实现其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吴氏用笔在继承古法的同时,还有机融入了隶书厚重的笔触。使篆书本应显得单调的线条显得遒劲沉稳。强弱对比,顿挫分明,秾纤相间,枯润兼备,使线条质感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审美特征。

在用笔上,大胆突破前人小篆几何意义上的横平竖直及左右弧线。略呈覆式的横画处理,转折处笔锋的使转变化及收笔处精巧的出锋,这些看似细微的用笔技巧,使字形在体现秀雅舒朗特质的同时,又有了生动别致耐人寻味的细节,构成了吴氏篆书特有的温婉细腻美感。

在笔法技巧的运用上,中侧并用,姿致多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小篆由于纯中锋用笔,在实现线条均匀洁净的同时所带来的单调感。传统的篆书风尚,在用笔上要求藏头护尾,笔笔中锋,讲究珠圆玉润,匀称工稳,其起笔、行笔及收笔的力度保持高度一致,极力体现出一种“铁线”或“玉箸”式的均匀严整的审美特征。

吴让之此帖的用笔,在继承“二李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以其全面的学识修养将书外功夫融入其书艺创作,极大地拓展了篆书线条艺术的表现空间。同时,其涨墨及侧锋的引入,也大大提升小篆的艺术感染力。

行笔的轻重徐疾直接影响着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用笔提按力度的强弱变化带来的是线条粗细对比,而笔锋含墨量的多寡及用笔速度的快慢带来的则是线条的枯润变化。

通过此帖,我们可以发现吴让之在用笔上极尽节奏变化之能事,中侧兼用,枯润相生,给人们带来极其强烈的审美体验。如若其没有丰富的见识学养作支撑,没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做前导,而是传承因袭圆润严整的秦篆,便不可能有如此丰富完备的用笔技巧,也不可能将俊朗秀逸的书风臻于完善。

一、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字的结构没有偏旁,自成体势。一般分为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骨涵其中,要不偏不欹,严整端稳。

如“百”,曲势和婉,姿态生动,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如“下”,有悬垂笔画的独体字,一定要把重心上提(约在字的三分之一处),以便更好地突出吴氏篆书“吴带当风”的秀美姿态,如“东”,有长横托底且上为竖弧笔画者,一定要重心下压,使之稳妥而挺秀,如“上”。

二、向背结构

篆字体势的向背,主要靠左右相对的两条纵式笔画(或偏旁)的形态来体现的。相向者,两弧向内呈环抱式,如“夹”。相背者,两弧向外呈背对式,如“富”。相向者,虽内抱而各有独立之势;相背者,虽向外而犹存联络之意。临写时务必左顾而右盼,理解左右两部分的内在联系。

三、迎让结构

由于一些汉字各偏旁的自身特征,偏旁之间要处理得浑融整体,相融相合,切不可各自为伍,相互割离,如“急”。

四、附丽结构

字的左右两部分若有纵深或整饬之别,一定要以长带短,以短附长,如祖领孙,相映成趣方见其妙,切不可左右一般高下,呆板失神,如“相”。

五、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相列为“排”,上下组合为“叠”。“排”多以纵密的竖画来体现,如“流”,“叠”多以繁复的横画而构成,如“望”。多竖画之字,一定要布置停匀,多横画之字,一定要严谨缜密。

六、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的字要围中有缺,气息通达,方可富有生机。上包下或左包右的字,要有舒展秀劲之意,如“富”。左包右或下包上的字,要围而不堵,静穆雅逸为妙,如“底”。全包围的字要于内布置爽然,安妥自适。

在临习此帖时亦不可囫囵吞枣,简单照抄,对于错讹之处应予更正。

以下对错讹之处逐一指出:“遊鱼”应为“游鱼”,“无阂”应为“无碍”,“夹嶂”应为“夹岸”,“高树”应为“寒树”,“兢上”应为“競上”,“成均”应为“成韵”,“不成”应为“不穷”,“望风”应为“望峰”,“由昏”应为“犹昏”。

另外在用笔上,个别字因涨墨洇化稍显过度,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其“清”“劲”“秀”的艺术特色,我们在临习时也应注意笔锋含墨量的控制。

临帖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临帖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笔墨技巧的反复训练,及对原帖的独立解读,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