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二人转是什么艺术「二人转演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东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东北话、东北菜、东北人。大家都逐渐淡忘了曾经辉煌一时的东北二人转,二人转至今在很多人的心中还停留在粗俗、大红大绿、转手绢上。今天作者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真正的二人转,也来说说东北人心里的二人转。
沈阳的二人转剧场-刘老根大舞台
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二人转二人转,也被称为小秧歌、蹦蹦、过口等,属于东北的地方戏剧,有约三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起源于清朝,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形式。起源于清朝东北民间的它,流行于辽吉黑三省以及内蒙河北的部分地区,现由于赵本山等喜剧演员的影响主要流行在辽宁。
二人转与其他南方戏剧一样,一男一女两人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穿着色彩夸张的戏服,边唱边跳演出故事。但南方戏剧的唱词很多都晦涩难懂、让人难以理解,而二人转的唱词基本以搞笑诙谐为主,让人一下子就能看懂,受众较广,可接受的程度也高。
据说二人转是由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综合在一起发展而来。用民间话来说,二人转就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它在秧歌的基础上增加了莲花落的一些特点,又加入了舞蹈等变化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二人转的经典桥段有《大西厢》、《回杯记》。在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人心中的二人转是什么样子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有去剧场看过现场二人转。
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和同学突然想到,万一以后别人问咱们东北二人转是啥可怎么办。然后就灵机一动直接买了票,去剧场看了一场。没想到的是,这次颠覆了我十八年来对于二人转的偏见。
最开始我以为剧场中会是昏昏暗暗、比较脏乱差的环境,但是进去之后发现和影院差不多,并没有很奇怪的氛围。这让我对剧场的第一印象就还不错,没有从一开始就产生很强烈的抵触情绪。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没有作出想象中二人转的那种粗俗的动作和台词,只是唱唱歌跳跳舞,耍耍手绢之类。中间穿插着和观众的互动环节,让人很容易就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不知不觉在欢声笑语中就看完了整场演出。可能因为自己本身是东北人的原因,我自身的体会是感觉二人转的段子还算很好理解,席间也有几个南方人感觉听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想起我之前在南方旅行的时候也去体验了豫剧那些,时不时还需要看字幕来帮助理解。
豫剧表演舞台
在我看来二人转和其他戏剧一样,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这次尝试之后,我可能不会避讳去和其他地区的同学谈到这个话题。这种思想上的差异错觉,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
从二人转出发的感悟很多人对二人转有偏见,就像上面说的,是因为信息的缺失,就像东北人也很少接触粤剧一样。所以想改变这种心理观念,就要将二人转推广到更多人的眼前,用事实来让公众逐渐了解。
近些年,优质二人转演员流失严重,行业不景气和演员地位的降低导致很多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比如小品演员潘长江老师就是二人转出身。在赵本山等东北喜剧人小有名气之后,才逐渐把这个行业“洗白”,让大家有些了解,但也并没有扭转心里的既定印象。
如果类比相声的话,二人转需要的就是像岳云鹏、郭麒麟等演员这样的曝光机会,或是像借助德云社一样,通过一个得到认可的大平台对二人转进行宣传推广。或者真正的将二人转商业化,去进行专业的运营和门票售卖,技能培养等。二人转缺的就是这样一个流量的时机。
德云社相声演出现场
写到这里,我也不禁难过了起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许二人转的路还有很远要走,东北的发展也有很远的路要走。
二人转其实有很多特点都很适合现在大家的生活状态。比如节奏快,十几分钟一小段,东扯西扯说说笑笑,和现在的碎片化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演员也不以高雅自居,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没有架子,在一起放下担子说点俗事,才是当代社会需要的调节方式。
希望二人转可以和相声、脱口秀一样,在当代的娱乐环境中早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早日迎来属于自己的流量爆点。
“你是东北的吗”
“是呀,怎么啦?”
“你们是都会说东北话,唱二人转吗?就是穿的很花、说颜色段子的那种”
“诶呀,不是不是。二人转不是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