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明代寿山石雕刻特点「清代寿山石雕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陈为新
寿山石石雕是福州地区特色的石雕艺术品,更是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品之一,因产自福州市北郊红寮乡寿山村等地而得名,题材多样、技法丰富,2002年被评选为“中国国石”,成为中国四大印章石之首。元朝时期,寿山石材便开始进入印章文化体系之中,由于其质地脂润、色彩丰富、易于刻刀,被广泛用于印章雕刻,赋予其浓厚的文人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印章文化及篆刻艺术的发展。
《事事如意》对章 寿山月尾紫石 陈为新作
明代时期,寿山石雕伴随着“无不人人斯篆,家家秦汉”的私印之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有“石皇”之美誉的田黄石便出现于这一时期。清朝时,寿山石雕的发展愈加迅猛,寿山石材也进入了大量开采时代,技法成熟,人才辈出,理论丰富,流传至今,依旧经典。尤其是钮雕技艺在方寸之间融合了寿山石雕刻的综合技法,涉及人物、动物、花鸟、博古等诸多题材,但古兽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历代以螭、狮、龙、风、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鸟、鳌、熊、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其他动物作为印钮饰物。
印钮虽小,却成为许多石雕艺术家毕生展示才艺的舞台,赋方寸以万种风流。在钮雕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清代,涌现出拥有高超的技法与深厚艺术修养的钮雕大师,清代杰出的雕刻家杨玉璇、周尚均皆是雕钮高手。笔者希望借助本文,通过对清代钮雕艺术剖丝剥茧的分析和认识,一方面能够提高大众对于钮雕艺术的赏析水平,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理清钮雕艺术传承脉络,找到现代钮雕艺术家断代师承的渊源,使钮雕艺术在有序传承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创新发展。
艺术创作手法与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比如书法艺术,晋人尚意、唐人尚法、宋人尚韵,成熟于清代的钮雕艺术,在崇尚古风雅韵的氛围下,形成圆润雄浑、古拙厚重的时代风格。清代艺术家注重神韵与动感,在视觉上,其作品给予人扑面而来的内在韵律感和水墨般萧散的意趣。清工常以“圆弧面”来代替线形条纹,用以表达肌肉隆起,凹面也不以线条刻画,同样以“面”代“线”,从而弱化线条的锐利感,“点”“线”“面”恰如其分地协作,圆刀为主的雕刻技法,为清代钮雕艺术注入特有的柔和、圆融和朴韵。
《童子牧牛钮章》 寿山坑头水晶洞石 陈为新作
周尚均与杨玉璇同为清代杰出钮雕艺术家,二者以不同的艺术风貌垂范后世。周尚均,名彬,清康熙时福建漳州人,擅长印钮雕刻,其钮作品极具装饰味,兼具华茂,被称为“尚均钮”,以茂密、灵动的线条著称,转角处圆浑流畅,密不透风,堪称一绝,且常以夸张手法强化形象,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而与其同期的杨玉璇,作品风貌则浑圆朴实,充分利用寿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开创了“取巧色”的先例,再施以精湛技艺,抓住兽钮的神、情、趣充分表达其“内在的神韵”,其传世之作为大收藏家竟相收购,并成为当代艺术家临习的典范。
《三狮戏球钮章》 寿山金狮峰石 陈为新作
到清朝末年,福州寿山石雕业形成“东门派”和“西门派”两大流派,在钮雕艺术上各领风骚,异彩纷呈。“东门派”鼻祖林培谦开兽钮艺术先河,他继承古法,精通博古图案,所雕刻兽头形态须发均用开丝,从不间断,其得意弟子林元珠继承其灵动刀法,刚健有力,神态逼真,在须、鬃、毛、发的刻画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西门派”本来就以治印雕钮作为本门派的宗业,因此从潘玉茂开始,到潘玉进、玉泉兄弟,以及后续弟子林文宝、陈可观、陈可铣等都是雕钮名家,作品风格与“东门派”迥异,以古雅大方,浑朴厚重,深得文人雅士的珍爱。在雕刻技法上,两大流派也各有所长,西门派以薄意著称,其特色在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利用石病,反见自然”,而东门派则以圆雕技法见长,擅长“立体雕”,注重艺术整体造型。
《灵螭戏环》扁章 浙江昌化石 陈为新作
清工及“东、西”二派在兽钮雕刻上各有轨迹又相互交集,在现代化雕刻工具尚未渗透的手工时代,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艺术修养,创作出了古拙、圆融、饱满、厚重同时又充满文房雅气的艺术品。
“东门派”雕刻印钮的后人颇多,杰出者如林元水、林友清、郑仁蛟、林寿煁、周宝庭等。尤其是周宝庭,他能兼具“东、西”流派之丰神,并在承袭清工的基础上将清代钮雕演绎到登峰造极之境。他总结出古兽钮百余种名目,将清代的尖刀、圆刀使用得出神入化,他所雕刻的古兽,无论眼、鼻、飞须、尾巴、角足都看不到勾勒线条的尖锐阴线,充满圆浑朴实的神韵和动感,令人直观之下,忽略线条而直接进入抽象的内在韵律。
作品《九螭穿环》就是两种流派合璧的代表作。他运用不同的刀法,或沉着刚健,或宛转流畅,雕镂既朴茂又剔透,九只螭虎穿盘曲旋于五个环璧之中,相互呼应、遒健灵动、逶迤动人。周宝庭“古兽”作品的造型无论蹲、卧、奔、立,都概括精炼,雄浑有力,带有神化的原始纹样,使一块块毫无生命的石头,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在充满古风雅韵的艺术境界中,展示钮雕艺术一代宗师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祥螭如意摆件》 寿山汶洋石 陈为新作
“东门派”钮雕传承新人层出不穷,王炎铨、杨祥、郭祥忍、郑忠明、吴阳明等都钮雕名家和高手。郭功森的儿子郭祥忍不仅继承父业还大胆创新,他雕刻的印钮达数百种,兽钮尤其形态逼真,刀法细腻,是收藏家竞相追逐的佳品
“西门派”虽以治印雕钮为宗业,但最令人称道的还是薄意雕刻艺术,此应归功于“西门派”薄意大师林清卿的登峰造极的成就,他是“在杨玉璇、周尚均两家中别开生面者”,因此,林清卿薄意艺术的卓越贡献是寿山石文化一件划时代的创举。此文因以兽钮雕刻为主线,就不展开阐述。
《立兽钮方章》 寿山芙蓉石 陈为新作
除了“东、西”二派以人脉嫡传,另有学院派异军突起,此间不乏钮雕高手,以潘惊石、郑明等为代表的领军人物开启了钮雕艺术新风尚。学院派雕刻师多从艺术院校毕业,美术功底扎实。经过写生、绘画的系统学习,有很强的艺术创作和鉴赏能力。在作品表现上,现代派雕刻师作品的比例合理、线条流畅优美,并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在取巧和创意上,他们能更巧妙地运用巧色、灵活地合理构图,把每件石料的精彩处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但他们并未脱离与清工的断代师承关系,相反,优秀的钮雕艺术家正是从临习清工入手,从源头汲取用之不尽的艺术养分。潘惊石的早期作品带有明显模仿清工的痕迹,拙中带细的刀法,雅练质朴的韵味,无不体现他们对清工的膜拜,在对前辈心慕手追的过程中,完成跨越时空的悟会与传承。
由于机器钻刻代替手工操作,现代钮雕作品越来越呈现出精致、清晰、干净利落的特征,这种线条上的锐利感与清工不太强调立体与深浅比例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再以书法类比,现代工艺好比唐代法度森严的馆阁体,因囿于点划的刻意和整齐划一的章法而失去艺术固有的韵味和意趣,清代古工在看似简陋的线条中却呈现出机器无可替代的刀味,几乎看不到尖锐的阴线刻划,线条柔和、圆融,气韵生动,气象浑然。
《一马当先》钮章 寿山芙蓉石 陈为新作
收藏在故宫博物馆的兽钮作品“九读”即是清代古工的杰出之作,被公认为钮雕艺术无可逾越的巅峰。当然,在速度与效益联姻的当下,要求一个艺术家花两三年的时间去锤炼一个作品已经不太可能,但清代古工留下的朴韵与古风却不能成为昨日黄花,它依然是有追求的艺术家自我深化和造就的阶梯。
沿着清代古工到“东、西”二派及其后人,再到学院派等,寿山石兽钮雕刻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隐藏貌合神离的“断流”危机,如何在现代工中注入古工的刀味和韵籍,规避因现代机器参与所带来的匠气和功力不足,是当下钮雕艺术家应当深度思考的一个话题,沿着钮雕发展脉络作一次短暂回眸,管窥一斑,尚不能看清钮雕艺术的历史全貌,在此,笔者仅作抛砖引玉。因为,清代古工传承至今的雕刻语言是学习钮雕艺术的“无尽藏”,只有解得其中三昧,才能心手两忘,在石与刀间创造美好境界,因为艺术能“入”才能“出”。
【参考文献】
[1]张纯连.论寿山石印钮雕刻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之路[J].天工,2021(02):34-35.
[2]刘子龙.建盏的烧制技艺[J].陶瓷,2021(02):88-89.
[3]张纯连.浅析寿山石印钮雕刻艺术与发展[J].天工,2020(05):106-107.
[4]马涛.浅析寿山石印钮雕刻艺术与发展[J].天工,2019(09):34-35.
[5]杨国丽.论福州寿山石雕刻传统技艺与传承[D].福建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