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陕北 黄土高原「陕西黄土高原图片」

时间:2022-12-21 13:25:09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陕北 黄土高原「陕西黄土高原图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共百年华诞)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三色“新颜值”

中新社西安5月25日电 题: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三色“新颜值”

作者 张一辰 邱艺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落脚陕北,中共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十三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也由此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红色足迹”。时光荏苒,而今的革命老区在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中又有怎样的“新颜值”?“三种颜色”或将给出答案。

红色旅游“唱主角”

作为中国北方的山区革命根据地,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的照金,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如今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薛家寨革命旧址、陈家坡会议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地标已成为照金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名片”。

纪念馆副馆长宋建斌表示,该馆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为主线,用历史资料、图片、文物与各种现代的展陈技术相结合,再现了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随着红色旅游的日益升温,前来该馆参观、研学的团队持续增加。今年接待游客数量预计将超过一百万人次。

“从1938年到1943年,由于日寇与国民党的镇压,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陕甘宁边区出现了很大的经济困难,由于当时延安物资极度匮乏,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并率先垂范,在杨家岭开垦出一块菜地。”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惠晨将革命老区发生的“红色故事”讲述给四方游客。

陕西革命老区所蕴含的“红色记忆”,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产业体系创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黄土文化”述说峥嵘岁月

在农耕历史悠久的陕北地区,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子长唢呐、陕北道情等民间艺术形式无不展现着“黄土文化”的风情。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北民歌在延安时期发扬光大,比如诞生在黄土高原的《东方红》就取自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与老区革命故事相融合的一个典型。”延安市安塞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塞红表示。

安塞腰鼓作为“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流传于陕北安塞地区的民间广场舞蹈艺术。延安时期,其在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中得到极大发展。后来,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安塞腰鼓走遍大江南北,被誉为“胜利腰鼓”。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无论走到哪,它都能代表陕北。”安塞区民间艺术培训中心腰鼓演员刘国进表示,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安塞腰鼓在传播黄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自己进行腰鼓表演已有二十余载,未来,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将此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与发扬。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是延安独有的符号,在“黄土文化”的浸润下,此间的时代波澜与岁月印记历久弥新。

绿色版图由“浅”及“深”

陕西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吴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吴起成为陕甘宁边区和陇东分区的革命大后方。20世纪90年代,吴起县响应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口号,率先在全国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中国唯一一个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主题的展览馆就坐落于吴起县,记者在馆内看到,通过实物与文件展示、退耕还林场景还原、全息影像模拟再现等声、光、电的方式,详解了退耕还林的背景、决策、实施及成效,记录了这片土地“由黄变绿”的历史进程。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齐统祥表示,自2013年起,全县开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在重点进行植树造林的同时,对沙棘、山桃、山杏等树种加以推广,令农户在植树造林之余所获取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退耕还林20余载,“黄土地”亮出绿色“新颜值”。据遥感卫星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73.29%,较2000年增加16.37%,其中陕北退耕还林区和风沙区的增量最为显著。

黄土高原由“浅绿”向“深绿”挺进。正如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所云:“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