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苏轼的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豪放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语:提起苏轼,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他是宋词豪放词风的开拓者,也是集大成者。他改变了宋词早期缠绵清丽的词风,为女儿情长中注入了豪迈的男子气息,让宋词从难登大雅之堂的境遇过渡到士大夫争相作词的雅趣。他通达的人生态度,使他开辟了一个波浪壮阔的境界,从而使我们看到他飞天抚琴般的神韵,真骨傲霜的生命气节,他大江东去的豪放、唯美意境的描绘、情景交融的笔法,勾起我们无尽的感慨。但是很少有人去了解他的经历到底是什么?他在早期的词作是什么样的?他的词风经过了怎样的变化?最后又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苏轼画像
一、从金榜题名到贬谪儋州,看苏轼的仕途经历1、一鸣惊人与乌台诗案
苏轼出生在一个很注重教育的家庭,父亲苏洵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精心培养,在苏轼八岁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眉山道士张易简那里读书,他还亲自给兄弟俩讲解孟子、韩愈的文章。如此一来,苏轼极喜欢韩愈的文章。而苏轼进京赴考时主考官欧阳修刚好是韩愈文风的推崇者,那么中举几乎就是确定的了。最终,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策论第二名,又在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出身。苏轼考中之后,外放陕西担任凤翔府判官,又于三年后被召回京城担任直史馆一职,他踏实肯干,屡受重用。
仕途的转折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此时苏轼转任湖州太守。此时宋神宗变法历经十余年,出现很多弊端。苏轼外任期间体会很深,就不免写在诗词之中抒发感慨,本从而却引起了小人的不满和仇恨。御史里行何正臣、王安石的学生李定等人作为王安石新法的忠实维护者和攀附权贵的势利小人,首先跳出来将苏轼诬陷为把所有的灾害都归咎于新法,唯恐天下不乱的奸佞小人,于是宋神宗降旨把苏轼交给以李定为首的"根堪所"来负责审理。
李定派人将苏轼押解到京,投入御史台监狱,进行了103天的"根堪"审理,这期间苏轼受尽折磨,几乎面临死刑。虽然苏轼一直坚信自己无罪,但是也因严厉逼供而感到屈辱,甚至曾两次想要自尽。幸亏宋太祖留下遗训"不杀柴氏子孙和士大夫,违令者诛杀之",而且又有新旧两派的正直之士站出来营救,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加上宋神宗本就爱惜苏轼的才华,于是就将其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东山再起与自请外放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以司马光为亲信,任命为丞相,把王安石的法令全部废除。而司马光非常欣赏苏轼,决定起复苏轼,于是苏轼先被复朝奉郎,任登州军事,短短五天之后,又被以朝奉郎除礼部郎中召回京中,之后又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后又兼任侍读,担任礼部贡举。短短的17个月之间,苏轼从被贬谪的戴罪之身成为朝廷重臣,从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可谓是青云直上,得意非常。
然而苏轼并不是新法的坚决反对者,他只是反对那些对国家不利的条款,所以他对高氏和司马光完全摒弃新法的做法表示反对,最终又因政见不合而主动请求外放,终于因为自己的倔强和刚正而出任杭州太守。
北宋才子——苏轼
3、再度回朝与降职贬谪
高氏和司马光毕竟是欣赏苏轼的,于是他再一次被召回京城,担任礼部尚书,后来又外放担任颍州太守和扬州太守,再回京担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这个时候,统治者们对苏轼的态度是很和缓的。直到宋哲宗亲政,开始了变本加厉的反扑,他追贬司马光,重用变法派的章悙和曾布等人,并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疫法和青苗法等,对苏轼、苏辙等人一再贬谪。苏轼在被降为定州太守仅仅一个月之后,又被贬到更远的英州、惠州,之后两年又被贬到当时极其落后、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儋州。由于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遗训,被贬儋州应该是对士大夫最严酷的惩罚了。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二、从精致婉约到旷达超脱,看苏词的词风变化1、精致婉约之风
苏轼年轻时是并不热衷于填词的,他所受的儒家教育让他充满了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一心要舒展自己的才华,在经世济民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前期的词风与和柳永的词风很像,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样的缠绵悱恻,词中所写出的似水柔情又充满着离愁别绪。如《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中的"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所表达的感情是那样的寂寥,所表达的相思是那样深重。大概也是因为与王弗之间的爱情太深,才催生了这样的句子,让他在早期的词作中有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唯美缠绵的爱情和悠远苦楚的分离之痛。
随着苏轼对填词的兴趣日渐浓厚,他不再遵循"以男子作闺音"的写法,并开始拓展题材和意境,语言逐步变得干净精致,意境也开始淡雅深远,不再拘泥于情感细腻的婉约之风。
苏轼王弗伉俪情深
2、豪放雄健之风
苏轼杭州通判任职期满后调任密州知州,这次调任大大激发了苏轼建功立业的豪情,而密州相对于杭州环境恶劣且民风彪悍,更让他有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觉得要有所作为,因为经世济民毕竟是入仕文人的最终理想。这也让他不自觉的把这种感情融入到词作之中,在题材、文字、写法和风格上形成了雄健的风格,突破了传统宋词的婉约清丽,形成了与婉约派迥然不同的豪放派。
比如苏轼在《江城子》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豪迈的气派代表着苏轼的词作进入到豪放雄健的风格,最终让他成为一代宗师,名垂青史。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旷达超脱之风
苏轼曾做《定风波》一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曾作过109首《和陶诗》,其中的《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中有"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这样的语句。
可以看出,在后期的词作中,苏轼都呈现了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更表现出宠辱不惊、旷达潇洒的思想境界,他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选择坦然面对接连被贬的挫折,从而一切都云淡风轻,表现出了经历苦难后宁静超然、邈远淡然的大彻大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怡然自然平常心,看苏轼最后的境界1、快乐怡然
苏轼贬谪期间写过很多作品,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词人的状态,并没有失落和埋怨,相反却充满了快乐和怡然自得。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自嘲,也是超脱。这时候的苏轼已经以一种超脱的情怀、博大的胸襟来面对人生的种种,他已经可以在顺境中不放荡,在逆境中不颓废,他的情感已经寻找到了一种平衡,超越了传统的儒家意识,实现了人生可以出仕做官也可以自由归隐的境界,在文字的表达中充满了坦然与真挚。
苏轼书法
2、平常心是道
由于苏轼一再被贬谪,他的文字逐渐从尖锐变的温暖和成熟,他也从单一的崇尚儒学而崇尚儒释道三家思想,以寻求心理上的超脱。虽然他并不是虔诚的相信报应和西方极乐世界,也并不想往西天成佛,但是他很好的继承了超脱的意识,继承了"平常心是道"的佛家宗旨,在黄、惠、儋三州过上了乐在其中的农夫生活。他评价陶渊明的"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其实与平常心不谋而合。
得益于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态度,苏轼的心灵得到充实,思想上达到了自由的境界,使得他在屡遭贬谪中能保持安定、淡泊的心态。比如他在《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和《夜卧濯足》中写了早上的安闲、午睡的禅境和夜晚的欢乐,表达了在海岛上自由自在的闲情逸致,体现出自身举动早已处在禅定之中。
苏轼画作
3、顺其自然
苏轼一生推崇道家的"顺其自然",他认为要懂得万物的道理才能做到"无私",如果并未通达,那么在处事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的主观意识占了上风。所以他在待人处事中,一向"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就是说凡事不符合自然变化的是一律不可取的。既然有这样的态度,那么就绝对会反映在创作之中。比如他的《已外浮名更外身》,说的是万事由心生,放下才能超脱,这基本反映出苏轼已经在"顺其自然"上寻求超脱,寻找精神上的良药,大约达到了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纵观苏轼一生,得意失意,起起落落,其词风从婉约到豪放到超脱,最后到达快乐怡然、平常心和顺其自然的境界,他将遭遇倾注在词作创作之中,为中国文学留下一篇篇不朽的篇章。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结语:苏轼一生从中举入仕到失意被贬,我们可以发现,他词中的意境最后旷达释然。他在一生的磨难之中仔细观察、悉心体验,他出色的的文学天赋让他有不凡的谋篇布局和文字运用,心中的儒释道又让他参悟到人生如梦,逐渐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扩展了词的题材,完成了词风的转变,实现了境界的升华,完成了璀璨夺目的作品。总之,"苏轼之诗 , 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他以革新诗文运动的成功实践和不懈的努力, 砌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令后人望项的丰碑,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增添了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