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彩绘陶舞俑「中国陶俑」

时间:2022-12-22 17:49:23 来源:北青网

大家好,彩绘陶舞俑「中国陶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明代三彩陶俑:古朴精美雅趣足

文本刊特约撰稿 韩飞

2011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1997年从港英政府收回的1083件文物调拨至海南省博物馆。这批文物均为陶瓷器,器型有碗、盘、盆、碟、壶、瓶、人物俑、动物俑、建筑构件等。

这批珍贵文物极大地充实了海南省博物馆藏品,其中包含180件明代晚期三彩陶俑,有乐俑、侍俑两大类,侍俑有男性俑和女性俑。三彩俑服饰造型、神情、姿态不尽相同,工艺精美,釉色浓翠淡粉搭配得当,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研究价值。十年来,这批历经波折后回流的三彩陶俑在诸多展览中亮相,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乐俑侍俑形态各异

这批明代晚期三彩陶俑中,乐俑均为男性形象,头戴红黑高帽或卷檐毡帽,身穿右衽大衣,双脚登靴,手中多持喇叭、长笛等乐器;亦有不少乐俑腰间系一面扁鼓,双手作敲鼓状。侍俑以男性俑为主,一般头戴各式帽巾,身穿右衽长衫,脚穿黑鞋或登短靴,双手持物(大部分所持之物缺失)或作侍奉状。女性侍俑,通常头束各式发髻,额前戴帕、巾等装饰,身穿长衫、长裙,裙摆或垂至小腿或微微拖地覆于脚面,有的双手捧盒、盆或长巾。所有陶俑头、面部均不施釉,部分在面部施粉黑彩勾勒眉眼、施红彩涂唇。

海南省博物馆曾推出“土火之艺——馆藏古代陶瓷展”,精选这批明代晚期三彩陶俑中7件代表性作品进行展览。其中包括乐俑2件、男性侍俑4件、女性侍俑1件。每件陶俑人物面容、姿态、服饰都不相同,呈现出7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7件陶俑釉色以绿色为主,搭配装饰黄釉、褐釉,浓淡相宜。

明代晚期三彩抱物陶俑。 明代晚期三彩持伞陶俑。 明代晚期三彩扛物陶俑。 明代晚期三彩侍女陶俑。 明代晚期三彩陶乐俑。

例如其中的三彩持伞陶俑,通高19.8厘米,头戴六合统一帽,身穿右衽大衣,衣裙下摆至膝下,腰间系带,双脚蹬靴立于方台上;面部虽有磨蚀,但五官尚可辨识,头部微微右倾,目视前方,神情全神贯注若有所思;左手持伞,曲于腹前,伞中部有绳将伞束拢;陶俑脑后头发丝丝可见,刻画细致。此俑头、面部和手中所持长伞无釉施粉,鞋、服施绿釉,发色浓翠明亮,釉层厚重,鞋靴部位流釉明显。

艺术成就不亚于唐三彩

三彩陶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白瓷、青瓷、青花瓷一样属于中国古代陶瓷系列中的一个大的品系。自唐以来,它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三彩陶器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高岭土做胎,以含铜、铁、锰、钴的多种金属氧化物为釉料着色剂,以铅为釉料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颜色。提到三彩陶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三彩,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中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珍品,对后世三彩釉陶器的发展影响深远。北朝时期出现的黄绿彩陶器,被视为三彩陶器的前身,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彩陶器。三彩陶器真正出现并兴盛于唐代,最初用作随葬明器,亦有作日常装饰摆件的实用器,它的出现与唐代的厚葬之风息息相关,后代都有生产,一直延续至今。自唐代起,三彩陶器就开始输往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都发现了中国的三彩陶器。在唐三彩的影响下,古代朝鲜的新罗烧成了“新罗三彩”、奈良时代的日本成功仿烧“奈良三彩”。

明三彩则是一种以绿釉为主,黄、白等色为辅的釉陶,可分为五种,即:琉璃砖、琉璃瓦、法花、人物俑及家庭陈设品。其艺术成就不亚于唐三彩,成色机理与唐三彩类似,都是使用铅作釉料熔剂,以多种金属氧化物作釉料着色剂烧制而成。蓝釉是明三彩的上品,十分罕见。此外,还有白釉、绿釉等釉色,色彩缤纷,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明代晚期三彩陶立俑。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一种三彩瓷器称为“素三彩”,它是以素烧瓷胎代替素烧陶胎,再施以绿、黄、茄紫三色釉烧制而成。素烧的瓷胎更加坚固细腻,也更易于进行更精细的造型装饰。明代三彩瓷器传世数量不大,但不乏精品,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该瓷洗高10.8厘米,口径23.7厘米,口部内敛,平底,下承三如意头式足,口沿黄彩暗刻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洗内壁施青白釉,外壁刻画16个海中嬉游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生动。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饰口、足,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传世的正德素三彩屈指可数,这件洗可谓是稀世珍品。

此批陶器应为随葬明器

三彩陶器种类样式繁多,自从其诞生以来就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用作一般生活用具的盆、罐,用作装饰摆件的瓶、壶、动物俑,用作建筑装饰的各种建筑构件,用作随葬明器的各类人物俑、天王俑、镇墓兽等。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调拨海南省博物馆的三彩陶器,除这180件明代晚期三彩人物俑外,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明代晚期三彩家具模型摆件,从种类、造型装饰上不难看出,这些三彩陶器应为随葬明器。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古时人们认为人虽然肉身已殁但灵魂不死,人死后灵魂到另外的世界依然生存,自然会像现实生活一样需要吃穿住用,所以安葬故人时,会陪葬一些他生前用过的物品,或是专门制作明器在逝者下葬时一同放入墓中。这批三彩人物陶俑,就表达了墓主后人对于墓主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先人逝去后到另一个世界起居能够有人侍奉,继续过着无忧的生活。这批陶俑中乐俑比例很大,或许从另一面可以推测,墓主人生前爱好音乐韵律。

墓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就有意识地安葬自己的亲人,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出现了不同的墓葬规模、随葬明器种类组合,中国逐步形成了各类体系的墓葬制度。这批明代晚期三彩陶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是当时墓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

本版图片均由海南省博物馆提供(韩飞)

来源:海南日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