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我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我是树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芦苇
好似丰收的庄稼
几百年来
这里的人们织苇席、编苇篓
精巧的手艺
记录了这里人们和芦苇的故事
这儿就是白洋淀
白洋淀的芦苇荡
白洋淀郭里口村的刘爱民,几十年来琢磨出一道独门手艺——芦苇画。
他说,想做芦苇画,先吃芦苇苦。芦苇要寻,寻到才有可能选。
好的芦苇不能有虫子,还要干净,颜色还得正。别看这白茫茫一片芦苇荡,真正能用来做画的,却寥寥无几。
好料难寻,这里不光讲究寻料时的环境和气候,更重要的还要能吃苦。老刘寻苇当中,脚上磨出了老茧,用不了几天就穿破一双布鞋,那是常有的事。
刘爱民下湖采芦苇
郭里口村一间不大的屋子里,挂满了刘爱民的作品:
有报晓的公鸡、身披蓑衣的渔民、好奇灵动的小狗,也有枝头伫立的雄鹰。
画面上的这些,都是刘爱民从小到大在郭里口村的所见与所闻,这里有关于他成长的故事。
他土生土长在这里,从未离开过。
刘爱民与芦苇画
白洋淀满地都是芦苇,刘爱民处理芦苇却有诀窍:
浸泡过的芦苇杆,用剪刀破开,去掉内膜,用熨斗整平,是他的独创。
挑选芦苇
裁切芦苇
上面烫的熨斗,底下垫的石头,手上是快是慢,力道哪轻哪重,都是刘爱民慢慢总结出来的。
为了这份独门技法,他不知走过多少弯路,跌了多少跟头。
最终才成就了这份举重若轻的手艺。
① 开料
② 熨烫
③ 去薄
留下最坚硬的部分,也是芦苇最精华之处——芦苇画想要保存得长久,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坚韧度和光滑度好的这一块。
对于选材,刘爱民一直都保持着宁缺毋滥的心态。
一幅芦苇画,动辄几个月几年的制作周期,在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真显得有点慢了。
刘爱民创作芦苇画
一棵芦苇,一双巧手,一份生活的感受,一手艺术的表达。
一片片芦苇荡,已不单单是游人照片里的背景;
那是刘爱民创作追求的永恒主题。
在鸭绿江畔的辽宁丹东,传承着一项民间艺术——叶雕。
叶雕,也称剪叶,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
早在西周,当地就出现过叶雕作品。
叶雕
叶雕,一般取材成熟的自然落叶。
经手工,在落叶上精雕细琢,绘制出精美的图案。
张锦江叶雕作品
每年秋天,辽宁丹东就被笼罩在一片金色当中——银杏树是这座城市的一大标志性景观。
亚洲城市拥有百年银杏树的街道如今只有六条,其中丹东就占了三条,美丽的叶子也为这里的艺术家提供了很多创作的空间。
丹东街头的银杏
张锦江,丹东叶雕画技艺的传承人,这门手艺传到他手里已是第四代了。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爷爷学处置材料、染色、剪贴等叶雕技法。
后来苦心钻研,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张锦江传授叶雕技法
张锦江名字中的“锦江”,取自于丹东有名的地标——锦江山。
秋天的锦江山分外迷人,漫山遍野的树叶五彩斑斓。
① 挑选落叶
② 蒸煮柞叶
一件精美的叶雕作品,需要轮廓完整,没有破损的叶子做材料。
每年的五月到八月,是选叶最好的季节。
丹东是丝绸之乡,当地的柞树非常多,而蚕的主要食物是柞树叶。因为柞树叶个头大且脉络饱满丰富,做出的叶雕画薄如蝉翼。
③ 加热上色
用特殊的药材把采集回来的柞树叶加热、蒸煮、上色。
这样既增加了叶子的韧性又丰富了叶子的颜色,这是张锦江在长期摸索中总结出来的技法。
④ 压制
⑤ 设计图样
压制好的柞树叶,它的形态和脉络,给张锦江的创作构思提供了灵感。
先将造型绘制在纸上,再把叶子压在上面雕刻 。
而雕刻,才是真正考验耐心的部分,需要结合点、切、剔、刮等多种刀法。
张锦江传授叶雕技法
通过点刻勾勒轮廓,剔掉叶肉,保留叶脉,将一块一块叶肉剔掉后,构图就慢慢显现出来。
张锦江的父亲张宝良主张“把材料用到极致”。
这句话深深地影响着张锦江的叶雕创作。
张锦江父子采集柞叶
除了叶雕画,张锦江也创作树叶粘贴画。
树叶粘贴画也是叶雕的一种,是把叶子裁剪、雕刻,通过粘贴、拼接成画,相比叶雕画。
这种方式更加耗时。
张锦江柞叶拼贴画
近些年,张锦江研制出一道新手法,将实景照片印刻在了树叶上。
呈现出的效果,让很多观者和同行赞叹不已!
张锦江叶雕作品
在人物肖像的制作中,张锦江注重光影的表现,用明暗的调子,表现细微的面块,这对雕刻的技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支芦苇,一枚柞叶
神奇的手艺
把季节的纹理
拼贴成一方风物
来自白洋淀与长白山的
植物拼图
今晚21:35,深圳卫视《温暖在身边-有志者·创》,带你欣赏古老神奇的植物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