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除了看脸 艺术生的故事还有很多什么「我们还有好多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已经立春了,天气乍暖还寒,而有一些地方现在的气氛堪称热火朝天。
妙龄的少男少女们扎堆领取简章、填写表格、练声、排小品,穿着舞蹈衣做热身运动……这群奔着梦想跑的孩子被称为“艺考生”。
啊,艺术生、艺考这种名词的出现虽然没有多少年,但学艺术、参加艺考却很有传统,并且发生过无数各种各样的故事……
在河北的南部有些地方地土贫瘠、好闹天灾,种地不能够糊口,可是民风尚武,很多人喜欢翻跟头、扔石锁、打拳踢腿。以男孩子们的精神人物、强壮体魄,辛苦劳作却可能连个媳妇都娶不上,怎么办?于是,他们就开始想别的活路,唱戏是其中之一。河北南部出了无数的戏曲演员。
哑巴小武净和一唱花旦就晕倒
清朝末年,这片广袤大地上有个叫故城县(今属衡水),一个学名叫郑长泰的少年对种地没有兴趣,他更喜欢翻跟头,爬高在小伙伴儿队伍里是魁首。终于有一天,他和小伙伴儿翻跟头砸倒了很大一片高粱,为了躲过父亲的冲天怒火离家出走了,然后,他开始正式学戏,归行武生。
郑长泰在上海“老天仙”戏园搭班时,很多学戏的男孩都到戏园练功。其中有个叫王益芳的男孩子很聪明也很勤奋,但是没什么老师愿意教他,因为王益芳是个聋哑人。大部分人觉得不能张嘴还想吃这碗饭,最多也就是巴结上个武行吧。但郑长泰觉得王益芳节奏感非常好,是个可塑之才。他教他《泗州城》,教《嘉兴府》,又教《收关胜》,辛苦的艺术生王益芳小朋友长大以后成了个很棒的武净演员,也是一位好老师。
这么明智的郑长泰在教儿子的问题上稍微走了点弯路,郑长泰的长子叫郑法祥,郑法祥自幼练功,到十一岁左右就能顶上一些小角色了。郑老先生认为儿子最好唱花旦,并且付诸实施。看过郑法祥先生照片的人应该有个印象,他并不太……恩……适合唱花旦……尽管当时学花旦是出名挣钱的快捷途径。父亲教他《遗翠花》,唱完第一句一洒扇子,他竟然晕倒了……晕倒……晕……父亲吓了一跳,以为他病了。可是他后来说“其实是难为情”。
花旦学不下去,演出效果也不好,父亲从善如流让他改学武生,果然一炮而红。后来的郑法祥被称为“南猴王”。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幸运的。郑长泰先生不仅是个父亲,也是个很棒的艺术上的领路人。
成绩不理想,先生也倒霉
能在家学戏当然是最好的,但大部分孩子没有这个运气。他们或者“写”给老师,或者进科班学习几年。富连成科班全盛时期学员招几个,报名的人能有一百多。京剧有科班这件事开始得很早,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在程长庚掌班时就培养学员。当时三庆的学员里涌现出了后来的名旦角“老夫子”陈德霖、著名的武花脸钱金福……
程长庚重视对于学员的培养,听说哪里有好老师,不管花多少钱,费多大力气也要把人请到三庆,加以礼遇。老师教什么戏任由自便,程大老板的口头禅就是“随便,随便”“可以,可以”,看起来再随和不过。
那么就教吧。程长庚对于老师教完一出戏的时间没有规定,教戏期间对进度和效果也不闻不问。直到老师对他说这出戏“落地”了(指彻底教完),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过排。可是这时候程长庚还会微笑着说:“不忙,不忙,您再给往细里说说。”说是不忙,也许十天,也许半个月,这出戏就要“过排”了。所谓“过排”其实相当于一次考试。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戏完整演一遍,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登场演出了。
考验这个时候就开始了。三庆的“过排”向来禁止老师参加,学生排戏学生看。程长庚对于“过排”要求之严格,只要一句词念错,或是一个身段使得不对,马上打学生,骂先生,而程长庚足够有威信,挨骂的先生也不会还言。这种“只问结果,不管过程”的先进思维和“错一点儿马上翻脸”的保守做法并举,真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一道风景线!
估计参加这种“艺术考试”的小朋友也是鸭梨山大,可是这种办法的确保证了三庆班社的演出质量呀!
不管什么时候,学艺术的孩子都是辛苦的。他们每天练琴、练声、练跳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坐长途火车去找老师……
啊,祝他们都能够实现理想,过上想要的生活。
联系我们
投稿/报道合作/商务与赞助等,联系
主编小蝶微信:339410986,
运营晓曦微信:xiaoxi772155131
(加微信时注明需求)
欢迎关注【中华戏曲】微信公众号,搜索【zhonghuaxiqu】即可关注!
我们是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最大民营演出商聚橙网旗下的子公司,我们将利用一个加强版微信产品——“中华戏曲”,为所有戏曲爱好者学戏、看戏、聊戏、追星、交友等需求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