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哲学分享」

时间:2022-12-26 11:49:08 来源:人人爱乐

大家好,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哲学分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西方音乐哲学中的美

在西方音乐哲学中提到的“美”,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美学》一书中论及:

“只有心灵才是真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即指心灵)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应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他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黑格尔还说:

“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单从美的观点,把自然界事物提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我们感觉到,就自然美来说。概念既不确定,又没有审美标准。因此,这种研究就不会有什么意思。”


黑格尔的这一论断,就是典型的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即,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某一个法则,没有概念,没有标准就没有办法去比较研究。但是,他在说到心灵和它的艺术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而这里的“高于”却不仅是一种相对的或量的区别,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和中国传统论及到的“美”有些相似。“美”在于人,即精神的高度发达,才能在“心”里对应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不是一般生物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所以,黑格尔“美”是属于心灵的论点,我认为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西方音乐哲学中提到的“美”,汉斯力克说到:

“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他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汉斯力克的观点,与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他也承认美是在“乐音的组合之中”,但是可惜他只是照顾到了音乐的本身,而没有注意到产生音乐的主体――人。也就是说,他的理论还是有片面性。李曙明先生在《音心对映论》中说到:

自律论者(而汉斯力克是自律论的代表)力图就乐音运动本身探索音乐艺术的本质。提出“音乐(实指音响)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的论断。这基本上是一种否定音乐艺术的精神性社会内容的冷漠的“唯音主义”理论。


这些论断,对汉斯力克理论上的问题,是一针见血的,而汉斯力克的自律论命运也随着“情感美学”他律论的到来,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黑格尔在1817年发表的美学讲座讲稿《美学》,实际上为浪漫主义的他律美学从哲学美学上提供了根据。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音乐观不过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内容不过是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理念(或称绝对精神)以感性方式的显现。在这个大前提下,他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烦恼、忧愁、爱恨、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



I. Faust

Leonard Bernstein;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Liszt: A Faust Symphony, S. 108


对于黑格尔来说,形式是内容的外在显现,是由内容决定的:这内容是某种客观地独立的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外的理念。没有这内容,形式就失去了其自身的存在的前提。黑格尔关于音乐的情感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形式――自律论的论敌李斯特。

可以说,他的音乐批评的理论支柱正是来自黑格尔的美学。李斯特在40-50年代撰写了一系列音乐评论的文章,他极端强调音乐中的情感内容,甚至将它置于思想、理智之上。李斯特在他的几乎与汉斯力克的《论音乐的美》同时发表的论文《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指出:

情感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他认为只有在音乐里,由于那自由自在的、充满着温暖的力量的感情的激流,使我们从思想(thought)的势力下解脱出来,使我们发皱的额头从思想的重负下得到暂时的解脱。只有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能使我们从理性及其支配下的表现手段中解脱出来。李斯特甚至认为,音乐无时不在表现情感,甚至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化身”。

梅花三弄

李祥霆 - 古琴

二、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

无论是汉斯力克也好,李斯特也好,他们的“音乐的美”都是在争论一个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到底是形式给人以美感还是情感给人以美感々他们都没有《乐记》说得全面和系统。

《乐记》开篇指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及干戚羽旎谓之乐。


这一段共52字就将乐的本源、生成过程、乐的功能、乐的形式、乐的美感道得清清楚楚。

乐之本源来自于人,是由人心产生的,由于人心与外物产生了动态的对映,所以外化为“声”,比照有组织有规律的、由人和乐器发出的“音”而同时进行的“乐(le)”的精神运动,乐的功能就是给人以“乐(Ie)”的精神运动,这只是概括地说功能,乐(yue)的功能,在《乐记》后文中细述),乐(yue)的美感就是拿着道具进行的歌舞形式,给人以美感和“乐(1e)”。这只是《乐记》开始的一小段,其实在《乐记》中并没有详细、明确的,如同西方音乐哲学美学那样论及“什么是美”。但是,在整个《乐记》中我们都能咀嚼出“美的韵味”。

中国传统的“美:和西方哲学中多讲到的“美”有些地方是相应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孔子时,他讲究“尽善尽美”,墨子时,讲“非乐”:孟子时,讲“与民同乐”和”乐之实,乐斯(仁、义)二者”,老子时,讲”大音希声”:苟子时,讲“美善相乐”,到《乐记》时,就已经提出成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美”不是单一的“美感”,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整个社会都尊崇、向往的人性的至高点。在这一点上,与西方音乐哲学中所说到的“美”是有区别的。将“美”与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中看得到。



人人爱乐3.0已上线!全新版本,优质享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