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在肖像画中创造了朦胧含蓄微妙的动人境界的画家「自画像画家」

时间:2022-12-26 18:45:05 来源:美术评论

大家好,在肖像画中创造了朦胧含蓄微妙的动人境界的画家「自画像画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作是对灵感的潜意识回应

Creation is a subconsciousresponse for inspiration

人们的思想分为两部分,一是意识,二为潜意识。潜意识会依照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构成真实事物。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一旦被接受,它终究要变成事实。只要我们给予潜意识一个画面,它就会努力将它实质化。我们当前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潜意识的真实反映。潜意识种种的思想和观念,造就了艺术家现在的艺术观念。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外部世界,只有那些受到启迪的人才会非常关注内部世界。这个内部世界,即思想、感情、想象,造就了我们的外部世界。每个人都应当知道该怎样去使用自己的心灵,你使用心灵进行思维,你的习惯性思维就会渗入到你的潜意识层,因为这里有创造一切的原动力。

当思想传递给潜意识时,在大脑的细胞中会留下痕迹,它会立刻去执行这些想法。为达到目的它会萌生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它会将所有的自然规律都加以总结和利用。有时会立刻解决问题,有时则需要几天、几周或更长的时间,但所有问题最终都会解决。艺术家在创作中投入真实的情感和潜意识的行动,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任何人都模仿不了的。曾梵志将自己创作的过程称之为“对灵感的潜意识回应”。曾梵志的创作来自他对客观物体的思考,同时他对其他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也有学习与借鉴,这些为如何观赏和诠释已完成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但是这并不代表曾梵志在当代艺术流派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他仍旧能独立地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完全是一种自我否定中的自我超越。

“社会反映论”是一个简单易行的阐释方法和体系。它成功地在艺术家、艺术和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一个单向的线索。按照这种体系和线索的要求,好的艺术创作必须和社会现实之间具有某种明确的对应关,而这种关系又必须以艺术家创造的某种个性化‘图像’呈现出来。这种线索逐渐成为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1]在他作品《无题07-18》中,曾梵志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的草书结体,线条的韵律用一种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运用了传统地中国手卷式构图,整个画面有一种运动感。笔法颇具水墨意趣,且表现出中国书画用墨的轻灵秀逸,经久不褪,甫一落笔,即无法抹去或改动,这也能够看出曾梵志深厚的绘画基底。曾梵志的这种创作看似无意识,其实是一种意识主宰的结果,他绘画笔触的痕迹折射出身体的行动过程,这是一种自我体验的绘画过程。

曾梵志的绘画释放出了一种松弛和自由,这种自由与松弛是曾梵志主观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这是有意识的创作,曾梵志的创作过程可以理解为解放自我的过程,他认为画面的形式都是画家内心冲动的结果,存在于画家的主观意识之中,当然画面最终呈现的是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的相结合,这也是他的绘画语言最终所强调的。曾梵志的绘画题材来源于他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思考,他在绘画中表现出对神秘的偏爱,摒弃了一切先入为主的艺术观念,认为直觉感受在绘画创作中是很重要的。

从画圈到大胆率真的乱笔表现

From a circle to the bold andforthright performance

在曾梵志的绘画作品中,绘画的笔触感能让人感觉到画面的静谧,笔触的形态迥异、千变万化,诉说着艺术家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思考。曾梵志对自己的作品《太平有象》是这样说的,“虽然是乱笔,但我这次画展的主题却很明确,那就是用乱笔风景中的大象来为当前我们承受着地震苦难的祖国祈求太平。我开始画的时候,国家就是诗里描述的那副河清海晏、民康物阜的升平局面。我当时想的是,将风景本身的不确定性逐渐淡化,试着从更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做重新阐述。以寄望在浮华的社会背景下,让绘画本身得以本质上的回归。但后来出现了这样严重的灾害,忧愤之余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曾梵志认为用乱笔构成的风景,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摹本的,这是他自己主观意识的创作,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这种画法也是新鲜的,充满挑战的,观者在观察时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与视觉上的刺激。2000年以后,曾梵志的绘画作品中就开始带有纯粹抽象类型的表现,他试图用线条的狂乱表现打破面具时代的谨慎和精致。2002年之后,曾梵志因为右手受伤,不得不改用左手画画。但左手运笔并没有右手熟练,这样使画面中产生了很多的错误,越是试图去修改这些错误,反而造成了新的错误,但他发现了破坏的力量,所创作出的画面感也出现了一种寓意,因此产生了后来的乱笔风格系列。

曾梵志绘画作品的乱笔系列是一种笔触随意性的表现,但是这种随意之中又包含了对画面的控制,他的乱笔系列带有一种力量感,同时包含了自由与神秘,作品《太平有象》画面集中而紧密,是为此系列作品中的典型。曾梵志的绘画是可以运用中国文人画的内向特征来解释的。他将一种中国绘画中的意境与西方油画的追求视觉效果相结合。曾梵志乱笔系列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远观两米长的画卷,枝蔓纵横,色调暗沉。这幅作品同样是不同的观者会有不同的感受,画面中仿佛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原,也有人说是野火焚烧的旷野,没有生机与活力,但是,近观却可以看到点点星火,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曾梵志的乱笔系列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

曾梵志的作品《兔子》题材选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作品中的兔子,巨大的画面中深色的背景用白色的笔触,线条枝节交错,纵横无序,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中的兔子畏缩、警惕,但曾梵志的乱笔表现又使其增添了神秘感与不确定性。另一幅作品《智者》中,丢勒原作描绘的重点是老人的胡须,微妙的变化,将卷曲的胡须刻画的精致至极,而曾梵志将老人的胡须进一步夸张表现,以厚重的颜料来勾绘,笔触张扬,画面中人物的胡须与风景相融合,神秘感油然而生。现实感如此强大,也显露讽刺的意味。那怪异的风景景色中也含有同样的矛盾感,线条贲张纠结错乱,却描绘得精妙入微,铺满了巨大的画面。

乱笔系列的最大特点就是黑、白线条虬曲缠结,表现枝条与藤蔓,或失控的大自然,营造出视觉上的紧张感与神秘感。曾梵志的作品《从1830至今NO.4作品》是以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30年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原画为背景进行的主题性再创,德拉克洛瓦画中的自由女神形象,被艺术家所想象的革命者所簇拥,而曾梵志的新作中,自由女神被解构为写意式的雕像,且在女神旁边画了一些断壁残垣,背景部分的人物群像则被他标志性的乱笔线条所替代,凌乱繁密的没有生命的树枝,传达出冷峻苍茫的时空感受,也延续了他作品中一贯肃穆沉郁的情感氛围。曾梵志的乱笔系列更多地是对现实地一种反映,虚虚实实,错综复杂的画面就像这个社会,他的绘画语言是一种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感情游离。

本章小结

The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曾梵志绘画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意识和画面风格独特,使西方油画表现出了东方艺术美。无论哪个时期的绘画,我们不难看出曾梵志对于线的强调,而他的绘画题材可以说是对自身环境变化的真实写照。曾梵志给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既封闭又固执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是符合自身的心态和情感的需要的,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去考虑其它的客观因素,他只做自己想做的,当绘画创作灵感来临后,他会完全痴迷于属于他的绘画世界。曾梵志认为绘画是个人情感的宣泄,绘画是画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个很好地途径,画家要用真实情感去创作。曾梵志创作的动力是他生存环境里边其内心的一种需要,所以他的作品都是反映他自己内心的一些内容。曾梵志说过,“我的艺术成为政治理念的符号,对此我从不感兴趣。”他认为他的作品全部是对其个人内心感情的回顾与描绘,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也包含在内,还有包括对日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的感受。

曾梵志的绘画前期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他对当代城市生活中的某种个人的生存感受。个人北漂的经历,使得他对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人们的一套隐藏真情实意的表情十分熟悉。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带着“面具”的。在日益发展的都市生活中“表面化”是一种趋势,人们在面具中掩饰真正的自己。曾梵志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这种情况加以粉饰,而是直接描述,采用一种强有力的方式直面和逼近那些茫然与虚伪。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采用夸张、变形的变现手法,作品强调人与人之间背后所隐藏的虚假。戏剧化的场面处理,人物的各种面目表情营造出一种好似无意的舞台效果。由于面具的存在,类似于拍照的简单构图,人和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无法真正的心心相映。这时大家都隐藏着自己真实的面目,真实的自我和欲望都藏在假面之后。曾梵志善于运用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以瘦硬的边缘笔触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结构上的变形处理,他的绘画,无论是哪个阶段都呈现出一种变形,画面表现稍许夸张,把将一种怪诞、奇异与纯真融入到绘画中去。

曾梵志的油画有着深刻的含义,它是对中国社会变化的一种诠释。有些人认为,曾梵志的油画脱离了社会现实主义,过去,曾梵志的绘画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这也与他的求学与绘画经历有关。个人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曾梵志的性格要求他将自己曾经的经历绘制在画布上,曾梵志的经历使得他对人物的神韵表现极其敏感,所做风格简朴有力。曾梵志的绘画展现的是一个瞬间的历史,并非一个阶段,他的绘画创作是有变化的,这种画面感犹如蒙太奇,将历史的片段连接起来。曾梵志用一种非现实性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人类社会现实,不断地阐述自己的过去经历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感想。

“曾梵志拥有通过绘画来转变自己的非凡能力,这种行为并非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只是一种对前卫艺术的偏好,作为21世纪初的中国画家,曾梵志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他提出在经济全球化中什么方向可以保持中国特色的问题,这并非深思熟虑的意图,而是间接的陈述。”[1]曾梵志将个人体验与社会反映相结合,他的绘画在揭示一种社会现实,同时在绘画中审视自己和面对自己。他的绘画具有的隐喻性,更多地展示的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以及人在社会中地位的一种体现。作者/周象泉

油画作者:孙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