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泥金工笔画作品「特殊材料绘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泥金(国画)作品,就是在带有金色的泥金宣纸上作出的国画作品,叫泥金画。泥金纸与普通宣纸比,泥金纸为金黄色,光泽金黄,是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装饰的纸。很多人对泥金绘画是什么?大多数人是不了解的。包括一些专业从事绘画的美术工作者。
泥金画也叫泥金笺画,它与世面上的流行的中国画的不同之处是,中国画是画在宣纸上或者绢上作画;而泥金画,是画在泥金纸上的,这种纸是运用特殊工艺把金箔泥金粘在宣纸上制作而成。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泥金笺画的历史演变进程自汉、唐、宋、明以来,由黄金{金粉、金箔}----堆金----沥粉----勾金、点金----泥金----泥金笺。泥金笺画就是经过这七个步骤,逐步由工艺手法渐渐演变而成的工艺和国画艺术相结合的一种高雅艺术品,也就这七个简单的步骤,在中国走过了1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它的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画起来必须小心谨慎等原因,无法速成和大量推广。
所以,市面上很少有泥金作品,知道的人也就很少。目前运用泥金手法流传下来的传世作品主要有:明代陈淳的泥金笺画《山水水仙图扇》、董其昌的泥金笺画《山庄秋景图扇》和陈栝的泥金笺画《芭蕉紫薇图》,还有仇英的冷金笺画《采莲图扇》、唐寅的冷金笺画《水墨牡丹图扇》等等。清代任薰的泥金笺画《花鸟图扇》、任熊的泥金笺画《十万图册》、民国时期任伯年的泥金笺画《群仙祝寿图》,还有陈佩秋的泥金笺画《幽色妙香图扇》、《秋山图扇》等等。这些时期出现的泥金笺画说明了明、清、民国时期,泥金笺画在中国的发展也还是兴盛的。
虽然知道的人少,但是它的美学价值却不可低估。正因为他的特性,所以在明、清和民国时间,收藏泥金画的通常都是皇室贵族和权贵阶层。与水墨画的清淡、单调风格相比,用泥金画法画出的画,光明、堂皇、瑰丽,有助于涵养、陶冶、激发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人的生活热情和创造精神。现在人们生活富足,现代居家,室内悬挂一张金泥山水画,是相当有品味的一件事情。
泥金(国画)扇面作品
作品欣赏
荷韵一 42x42cm
香远系列之一 42x42cm
香远系列之二 42x42cm
清露系列之一 42x42cm
香远系列之三 42x42cm
清露系列之二 42x42cm
香远系列之四 42x42cm
清露系列之三 42x42cm
清秋 42x42cm
荷韵二 42x42cm
清露系列之四 42x42cm
香远系列之四 38x53cm
荷韵三38x53cm
幽香 38x53cm
清露系列之五 38x53cm
松风系列之一 28x60cm
竹雀图 28x60cm
秋思 28x60cm
松风系列之二 28x60cm
香远系列之五 28x60cm
果熟来禽图 28x60cm
香远系列之六 28x60cm
松风系列之三 28x60cm
高秋 28x60cm
松风系列之四 28x60cm
荷韵四 28x60cm
松风系列之五 28x60cm
秋趣 28x60cm
素系列之一 28x60cm
素系列之二 28x60cm
素系列之三 28x60cm
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
泥金(国画)作品
泥金(国画)作品
泥金绘画,泥金画也叫泥金笺画,中国泥金笺画的历史演变进程自汉、唐、宋、明以来,由黄金(金粉、金箔)——堆金 —— 沥粉 —— 勾金、点金 —— 泥金 —— 泥金笺。泥金笺画就是经由这七个看似简单的步骤,由工艺手法渐渐演变而成的工艺和国画艺术相结合的一种高雅艺术品,这七个简单的步骤,在中国走过了1000多年漫长的历史。泥金画的特点在于,它是画在泥金纸上的,这种纸是运用特殊工艺把金箔泥粘在宣纸上制作而成。
了解泥金画艺术价值的陈金祥,开始尝试画泥金画。但是泥金画的绘画技艺早已失传, 一无老师指导,二无影像视频等资料参考,陈金祥只能靠着自身的绘画技艺和经验不断尝试、实践。 陈金祥反复琢磨的提练和艰苦尝试,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陈金祥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泥金画与国画创作不同的是,它不是画国画的顺序:构、皴、擦、染、点的手法,而是要把这一顺序倒过来使用。
陈金祥表示,创作泥金画费心、费时、费钱、费精力,大多画家望而生畏,故泥金画渐渐淡出了画界,甚至失传,如今自己掌握了泥金画的绘画技艺,但年事已高,很希望有更多人能将这样一份艺术瑰宝传承下去。
泥金观音画
邢慈静最著名的传世作品为《观音三十二应身像》泥金画。被誉为无价之宝,受到清乾隆皇帝及之后数位帝王的喜爱,将其收入《秘殿珠林》中秘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该画册仅剩二十四幅,缺失八幅的原因不详。泥金观音画册为磁青宣纸笺本,二十四幅,每幅纵九寸,横九寸二分。邢慈静当初在创作该画时,一改通常惯用的笔蘸墨或勾描的画法,选用纯金研磨制成的金粉为绘画颜料,以匀整的金线勾画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观音画像,纸则是经过加工的深色磁青宣纸,以烘托金线的奕奕发光之美,让人感觉肃穆庄严。每幅画左上角都有一首四言八句诗,类似佛家的偈语,字迹形态大多呈扁方形酷似钟繇书法,每首诗都对应各幅佛画的意境,相得益彰。
邢慈静的泥金佛画创作于五旬之后,24幅佛画的每幅画里除了都有“邢氏”“慈静”“马氏之宝”三方印章之外,第一幅画面上有“宣统览之宝”“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四方印鉴,在第二十四幅末尾则有“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四方印鉴。画册上的印鉴合计87枚,实属罕见。“宜子孙”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一方玺印,含有吉祥子孙后代的意思,乾隆皇帝一般轻易不肯使用,只有确实有益于自己子孙才肯使用,足见乾隆皇帝对此画的喜爱和重视程度。
邢慈静的24首诗,限于篇幅,不再一 一列举,仅附三首,供读者参考:
彼佛俨然,不起眼。合掌向佛,开掌即背。开合纵然,向背不涉。石狮吼风,泥龙舞月。
海月流光,天云弄影。缥缃玉轴,展普门品。转转不已,喃喃自喜。云何自持,反求诸己。
菩萨化身,并化是石。情与无情,同是幻质。既随化生,亦随化寂。是故佛言,一法不立。
泥金山水画作品
古代泥金绘画作品
《江山小景图卷》,青绿色的泥金山水画作品
《江山小景图卷》,宋代,李唐,绢本设色,画芯纵49.7厘米,横186.7厘米,拖尾纵49.7厘米,横10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山小景图卷》,顾名思义是一件小景画,在《宣和画谱》中即有许多画作以“小景”命名。《江山小景》除了延续北宋徽宗画院对青绿山水的兴趣,也呈现当时新兴小景山水所追求的美学趣味和空间表现。 李唐试图在一幅画中融合多种不同的风格,是促成南宋宫廷画风转变的重要关键。画中除了青绿设色之外,也施用泥金。 透过局部,可以看到泥金点苔的痕迹。
最早以“虚”、“实”论画的文字,见于李澄叟形容李唐:“落墨苍硬,辟绰简径,谓之实裏有虚”,此件《江山小景》即是“虚”、“实”对应的例证。 李唐将代表实景的山石、林木、寺院置于画面下方和右上角,中间以虚旷的江水隔开两岸,为“近岸广水、旷阔远山”的设计,此画可视为南宋马、夏派的半边或对角线构图形成之前的一种过渡风格。
画面中,山石皆以细劲、浓重的墨线勾勒轮廓,石面施以斧劈皴,再以青绿、赭石薄罩设色;山顶的树丛枝干直挺,树叶以快速、强劲的横笔划出,此类风格虽然习自李思训画派(如院藏宋人《明皇幸蜀图》),但是在复兴古法之余,李唐亦开拓自己的面貌。 对此出色的画艺,宋高宗尝於其作品书题:“李唐可比李思训”,表示赞赏。虽然部分颜料已经剥落,但是不难想像此画初成之际,金碧辉煌的原貌。 泥金原本用於宗教人物画,据传唐代李思训将之运用在山水画,独创“金碧山水》形式。
李唐除了以凝重老辣的用笔来描绘山石和露根的树身,也善用细笔来勾勒瀑泉、水纹和野草,画家高超、富于变化的笔墨技巧,让此幅画在刚硬健劲之外,又多一份细腻秀丽的美感。画中有许多点景人物,活动、体态各不相同,有泛舟、渔钓、耕归、讲道等等,多半以简笔划出,粗具形态,带有一种拙趣。此类简笔划风,对于南宋的马、夏派有直接的影响。
泥金山水画作品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客观上给文化艺术创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在绘画史上产生了一大批百代标宗的大宗师。在山水画领域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的出现,成为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
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创造了大山大水的雄伟壮丽的全景式构图。
荆浩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被称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其作品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荆浩还著有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一书,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绘景“六要”法。代表作品有《匡庐图》和《雪景山水图》等。
匡庐图
雪景山水图
关仝曾师法于荆浩,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拥有独具的风貌,人称“关家山水”。
关仝 秋山晚翠图
南派山水善于表现平淡疏远的江南风光,皴法,墨法较之荆浩、关仝更加丰富。
董源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画家,又称“董北苑”,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他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多绘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的景物。皴法状如麻皮,被称为“披麻皴”。董源所画山水苔点细密,江天水色,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董源的代表作品有《潇湘图》,《寒林重汀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董源 潇湘图
董源 寒林重汀图
巨然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
巨然的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层岩丛树图》等。
巨然 秋山问道图
巨然 层岩丛树图
巨然 万壑松风图
由于五代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很多画家入宋以后依旧活跃在画坛,如李成,范宽等,
古代泥金山水画作品
五代-黄筌绘画作品欣赏
黄筌(约903-965),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五代·后蜀〕字要叔,成都(今属四川)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滕昌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学李昪,人物龙水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黄筌多画宫中异卉珍禽,徐熙多写汀花水鸟,故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谚,据《梦溪笔谈》说:“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对后世花鸟画影响极大。又因黄筌及其子居宝、居寀,弟惟亮等画格调富丽,遂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标准,被称为“院体”。画迹有《桃花雏雀图》、《海棠鹁鸽图》等349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五代 黄筌 芳溆春禽册页
绢本 设色 纵22.3厘米 横25.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黄筌 雪竹文禽图
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画水边数石叠起起的岸上,所有景物,其上都布满积雪,皑皑一片,柳枝竹叶亦在积雪中努力伸展。池塘上,雾气一片,水天一色,一片清寒静寂的景致,在静寂中又寓有生机。画中笔法奇峭,精细而又简洁,石的画法简练含蓄,竹树则枝叶具体,而寒鸟和双鸭则更生动传神。画中用墨洁净,设色简淡,是一种与其精工富丽完全不同另一种画风。
黄筌 雪中白鹭 立轴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
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珍禽图》上面用工细的手法绘有数十种鸟虫。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鸠、蚱蜢、蜜蜂、牵牛、乌龟等。每种动物都描绘得十分精巧、肖似。无论羽毛、鳞翅,都具有很强的质感,称得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五代.黄筌 蘯婆山鴅图页
柳岸聚禽图
五代后蜀 黄筌 雪竹文禽图
黄筌(款) 得欢图 立轴
任柏年国画作品
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绢本工笔设色,条屏,共12屏,每幅纵206.7厘米,横59.5厘米,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任伯年《群仙祝寿图》_工笔重彩泥金人物画
《群仙祝寿图》是任伯年人物画中的杰作,是一副由12幅泥金画地的通景屏组成的巨大画幅,共描绘了46个神仙人物共赴王母的寿筵。为了营造画面气氛,表达群仙祝寿的仙灵境界,任伯年想像力超凡,他把各路神仙人物安排由地面、空中和海上分路去赴宴,场面宏大。画家将人物划分五大组块,每组人物之间又相互关照、疏密多变、错落有致。
明代沈周作品
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领袖。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鸠声唤雨图》、《西山记游图》、《清园图》、《京江送别图》、《报德英华图》、《两江名胜图》、《云际停舟图》、《溪山秋色图》、《参天特秀图轴》《夜坐图》、《瓶荷图》、《山水扇面》、《仿大痴(黄公望)山水图》、《空林积雨图》、《灞桥风雪图》、《东庄图册·北港》、《落花诗意图》、《青绿山水图》、《策杖图轴》、《采菱图》、《菊花文禽图》、《红杏图》、《花下睡鹅图》、《中秋望月图》、《雨意图轴》、《西山雨观图卷》、《柳荫坐钓图》、《绿阴亭子》、《落花图卷》、《松下芙蓉图》等。
《杭州下天竺寺图》,画中寺院掩映在万木丛中霭缭绕,流泉跳珠,一派梵宫胜地幽雅和宁静的气氛。
明代中期沈周《云际停舟图》赏析
明代中期沈周《两江名胜图》赏析
明 沈周 两江名胜图册页,绢本,设色,纵42.2厘米,横23.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两江名胜图》绘长江淮河两岸的名胜风景,画面撷取富有特征的景物,剪裁简明,却构成诗意盎然的境界。每幅构思,单纯集中,情景融合,意味隽永。用笔质朴、凝重,山峦的繁笔勾皴和屋宇的简笔勾勒,形成疏密的对比,墨色也富有虚实轻重的变化,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装饰美感。现选印两页。
《马鞍山图》,写江苏昆山县西北马鞍山风景,图中山阜平地拔起,峰顶梵宇耸峙,幡旗拂空,以松下人物相衬托,更显风峦的雄奇。
《杭州下天竺寺图》,画中寺院掩映在万木丛中霭缭绕,流泉跳珠,一派梵宫胜地幽雅和宁静的气氛。
明代中期沈周《云际停舟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