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古典主义时期油画「伊丽莎白名画」

时间:2022-12-28 14:45:14 来源:轻松聊艺术

大家好,古典主义时期油画「伊丽莎白名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887年,伊丽莎白·基思(Elizabeth Keith)在苏格兰出生。

28岁那年,伊丽莎白·基思前往日本东京看望自己的妹妹,当时伊丽莎白·基思的妹妹嫁给了一位居住在东京的英国出版商。

伊丽莎白·基思原本的计划是想进行一个短暂的假期,可没想到一到日本,伊丽莎白·基思就被亚洲文化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开始了在亚洲长达九年的游历生活。

在日本的日子,最打动伊丽莎白·基思的便是以大胆的裁切方式、细致风格,以及鲜艳夺目、没有阴影的色块见称的日本浮世绘木刻版画。

伊丽莎白·基思开始自学了木刻版画,

葛饰北斋(1760-1849),《神奈川冲浪里》,来自《富岳三十六景》


一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木刻版画由黑色墨水印制,即黑白风格的墨折绘。

创作时,画家先将自己的画作从纸张转印到樱桃木方上,然后雕刻,木刻版画的刻刀法也分两种,阴刻和阳刻,即凹线显形和凸线显形,雕刻完成后,画家蘸墨,再铺上白纸。

我国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1598年-1652年),陈老莲,极善木刻版画。

《西厢记》插图


《水浒叶子·宋江》


《水浒叶子·史进》


《屈子行吟图》

1765年,铃木春信(1724-1770)尝试在版画中加入不同色彩,开始时大多是绿色和粉红色,之后色彩愈发丰富。

歌川广重(1797-1858),《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桑名 七里渡口》


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也属于木刻版画中的锦绘。

离开英国的九年时间,伊丽莎白·基思不仅学会了木刻版画,还先后游历了日本,韩国,中国。

每到一处,伊丽莎白·基思也用她自学的木刻版画技术记录下她眼中的风景。

看伊丽莎白·基思的作品,也能从中看出带有日本浮世绘影子。

《北京雍和宫 》,1922年


《紫禁城外 》,1922年


《紫禁城 》,1922年


《北京德胜门外》,1922年


初到北京的时候是一个倦鸟归林的黄昏,望着古老而壮阔的城墙,城墙上斑驳脱落的色彩是岁月的洗礼,伊丽莎白·基思突然觉得她自己仿佛进入了“中世纪”。

《北京夜景 》,1922年


《北京小亭 》,1922年



《满族夫人》

《乡村学者》,1924年



《上海茶馆,当地生活》,1924年


《中国香港夜景》,1924年


在苏州,城市到处是水闸和桥梁,船只在或缓或急的河流中航行。

伊丽莎白·基思越来越相信旅游书上说的话,书上说上千年来,苏州并没有什么变化。

《苏州阊门街景 》,1922年


《杭州灵隐寺》,1925年


“在桥拱下阴暗处的角落里徘徊蜷缩着很多乞丐。不过,无论这场景如何悲惨,附近街上的店铺里却总是烧着炭火,发出令人愉悦的光芒。即便是最穷的人都能在这里买到些吃的,舒舒服服地吃一顿。家家户户锅里煮着的饭发出诱人的香味,虽然实际上并不怎么好吃,但看着升腾的蒸汽和一张张急切等待的脸,心情都会很放松愉快。”

有繁华,也有破败,伊丽莎白·基思描绘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满烟火气的街景,也记录穷困人民的悲惨。

《苏州,乞讨者的收容所》,1925年


《苏州的春天》,1925年

《苏州桥》,1925年


《苏州锡器店》,1925年,水彩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是伊丽莎白·基思画笔下的一百年前的苏州夜景。

《苏州月光》,1925年



《苏州虎丘斜塔》,1925年

苏州城外的稻田里,农人正勤勤恳恳的劳作。

《苏州双塔》,1925年


《苏州钟塔》,1925年

《苏绣》,1925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游历过的伊丽莎白·基思曾筹集资金来援助受日本军事暴力影响的中国妇女,1956年,长期患病的伊丽莎白·基思在伦敦去世。

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我的这篇文章,欢迎您关注, 收藏, 点赞,转发和留下您的评论。

“轻松聊艺术”—— 用直白的语言为你解读艺术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下期再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